​松桃“12345”法,奋战移民搬迁 相关信息

2020-11-10 08:00:00 来源:松桃县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杨智勇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松桃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贵州省东北部和美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东麓,地处黔、湘、渝两省一市结合部,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和“鸡鸣三省”的美誉。全县辖28个乡镇(街道)506个行政村(社区),国土面积3409平方公里,总人口74万,是1956年经国务院批准全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和全国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2014年共识别贫困村29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5万户15.78万人,贫困发生率24.03%。



巍巍武陵,绵绵苗疆,赐予了神奇苗乡一方绿水青山、一块资源沃土。但长期以来,这些自然因素,地理环境制约,阻碍苗疆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沿着松桃花鼓大道通往城北背后坪、团山安置区的道路一路前行,一幢幢崭新的居民楼宽敞明亮,在安置点醒目位置,一行苍劲有力的大字“搬出深山做城市新市民,松桃缺发展,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映入眼帘。
  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自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以来,松桃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迀作为松桃脱贫攻坚的头号民生工程,发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斗争精神,围绕“12345”措施,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个目标”强搬迁着力“挪穷窝”,易地扶贫搬迁全面入住。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中之重和“当头炮”,作为“挪穷窝”的重要路径,统筹推进工程建设、群众搬迁和后续扶持,实现搬迁脱贫。按照“以岗定搬、以产定搬”的原则,“十三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2.87亿元,腾出最好的地段,县内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33个,住房8180套,完善了小区道路、绿化亮化、供排水、综合管网等附属设施,提升了居住环境。按照“应搬尽搬”“不通则搬”的原则,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十三五”期间,共完成搬迁入住14888户681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224户48415人。
  “房里有客厅、厨房,还有卫生间,光线也好,比我原来在山上住的木房好多了,而且看病方便,年轻人附近打工的机会也多了。”来自妙隘乡塘坳村的贫困户石九仙看着崭新的搬迁房高兴地说。



当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区域搬迁到了集镇周边,开启了融入城市的全新生活,石九仙的搬迁故事只是当前松桃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两个到位”强精准

  选址到位聚焦搬迁区域,腾出最好的地段,以适合就业、就学、就医的区域,按照就近城镇建易地搬迁安置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主,将居住在深山、高山、边远等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十分薄弱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区域人群实施易地搬迁。精准识别到位,确保搬迁对象享受政策,按照进村入户调查摸底、搬迁户自愿申请、召开村民大会评议通过,村级公示,上级审批确定搬迁对象的程序,确定搬迁对象后,按照程序识别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订搬迁协议。
  “幸好当时报了名!以前住在大山里面,住的是木板房、石棉瓦房,一到冬天就特别冷,上学和出行都不方便,用电也不稳定,看病就更难。”对于冷水贫困户陈思华说,易地扶贫搬迁带给他的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三个严格”强建设
  2016年实施易地搬迁建设来,为加快项目建设步伐,让搬迁群众尽早搬入新家,松桃项目指挥部精心组织,压实责任,以“三个严格”规范项目建设,实行“法人责任责、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安置点采取点对点专人负责,实行挂图作战,按年度任务清单逐项倒排工期计划,驻点抓落实。实行搬新拆旧协议,严格执行住房建设标准,严格执行搬迁后旧房拆除政策、严格执行资金封闭安全运行,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目标任务。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是目的,由于搬迁群众生活劳动方式转变,主要以外出务工就业为主,切实把就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在就业扶贫工作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大力开展贫困劳动力全员培训,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着力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以就业促增收,通过大力开展以工代训促就业、培训劳务输出转移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扶贫援助和建立扶贫车间就近就业等四举措,大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指导推荐就业15327人,自主创业164人,扶贫车间就业275人,公益岗位531人,全面实现“搬迁家庭一户至少就业一人”的目标。

“五个体系”强服务

  全面加强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按照“一架构三清单”要求。狠抓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财政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满足搬迁户子女就学需求,确保每个安置点有1个卫生服务机构。

  狠抓培训和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搬迁群众生计方式非农化转变,结合省内外企业用工需求和贫困劳动力特点,统筹各相关部门培训资源,强力推进搬迁劳动力全员培训,逐户建立培训档案,不断提升就业技能,通过就地就近就业、组织化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强化产业配置、托底解决困难人群就业等方式,确保有劳动力家庭1人以上稳定就业。
  狠抓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道德讲堂、移民夜校等载体,深入细致做好思想引导,增强搬迁群众社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培育感恩奋进、积极向上、自强自立的社会心态和精神风貌。



狠抓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根据安置点规模和区域实际,合理设置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服务单元,强化社会事务、治安管理等职能,把大数据融入社区管理之中,加强社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狠抓基层党建体系建设。坚持安置点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安置点各项工作中,合理设置党总支、党支部,配强干部,完善机制,强化功能,确保每个安置点基层党组织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成立了安置点社区党支部11个,打造民心党建示范点2个,全覆盖组建了社区居民委员会及工青妇组织。实现100%就近入学。采取新建或社区延伸服务的方式,实现安置点社区医疗服务全覆盖。,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如今,一批批搬迁群众迁入新居喜上眉梢,融入新市民,开启新生活,一户户和谐幸福生活场景深入人心,一件件搬迁后续服务持续跟进,一项项脱贫致富的惠民措施落地生根……(杨智勇)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