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产业造血拔穷根 青山生金农民笑

2020-12-08 08:00:00 来源: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作者:微沿河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12月5日,沿河自治县板场镇洋溪村食用菌大棚里,正在采摘香菇的村民安银婵,看着眼前如“钱串子”一样的香菇感叹:“过去种一大坡地,收入也当不了采一天香菇挣钱!”

50多岁的安银婵,是村里最勤快的村民。十多年前,她丈夫去世后,她依靠家里一亩半分地,硬把3个孩子拉扯长大,养育成人。

都说勤劳能致富,面对仅有的1.5亩贫瘠土地,种植玉米和红薯等传统农作物,虽然解决了温饱,安银婵却始终挣扎在贫困线上,吃尽苦头,受尽贫困。

“若不结合市场发展高效产业,群众增收就没有持续稳定的保障,脱贫无从说起,小康更难上加难。”洋溪村驻村第一书记戴鹏科对此感受深刻。

为此,今年戴鹏科与驻村工作队把重点瞄准产业,抓住铜仁市“9+2”帮扶沿河产业发展机遇,在碧江区的鼎力支持下,将72亩低效耕地盘活,建成30个大棚,摆上了20万菌棒。

“30个大棚种植20万棒食用菌,一季就15万元的纯利润,过去全村人种一年地也未必有这么多利润。”戴鹏科自信地说,而且产业发展,带动在家劳动力就近就业增收,有了持续稳定的收入保障。

过了大半辈子苦日子的安银婵,摇身一变成为村里的“产业工人”之一,月薪近2000元。据介绍,目前该村还打算修建香菇烤房,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

沿河是武陵山区腹地的贫困县,境内数千座山头连绵起伏。居住于高山与深谷间的土家人,世世代代叹息着贫困的命运与生活的无奈。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沿河的干部群众逐渐理清思路并达成共识: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驱逐盘踞千年的贫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治本之策。

举目皆山,那就念“山字经”。沿河结合山高坡陡的实际情况,一方面不断做大做强茶叶、空心李、白山羊、中药材特色产业,同时又集中力量、集中要素,按照“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辣椒、食用菌、生猪、生态鸡等产业。

今年以来,该县统筹安排资金4.20亿元投入农村产业革命,成立9个以县级领导主抓的产业专班、388个“村社合一”合作社,整合农技专家346名覆盖22个乡镇(街道),采取“县级领导+乡镇干部+技术队伍+经营主体”工作机制推进产业发展.

洋溪村只是沿河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该县已在12个乡镇(街道)25个村共计发展1700万棒黑木耳,并在沿河官舟镇马脑村新建日产6万棒智能化菌包加工厂1个和食用菌(黑木耳)示范基地107亩。

此外,该村还积极引导当地农民结合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引进订单辣椒种植项目,采取签约企业提供育苗、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辣椒。

据介绍,沿河全县有22个乡镇(街道)353个村种植辣椒近6万亩,产量1万余吨,纯收入预计达6000多万元,联结贫困户1.9万多户8万余人,直接用工5.5万余人。

除了种植业快速发展,生猪、生态鸡等养殖业也竞相发展。今年该县财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发展,在全县各地建成生猪代养场43个,今年预计出栏肉猪6万头,成功带动3852户15400人增收脱贫。

“金猪”助民增收,“金鸡”也不甘示弱。沿河财政投入财政专项扶贫发展资金2500多万元,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12个乡镇(街道)22个行政村建设生态鸡养殖圈舍71栋,预计今年出栏60万羽。

据统计,生态鸡产业共覆盖贫困户1034户3621人,可带动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而且还直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71人就业增收。

产业增收群众笑。今年沿河仅辣椒、食用菌、生猪代养、生态鸡代养等短平快扶贫产业,便有效带动11万余名贫困群众就业增收,不仅为整县出列打下坚实基础,更为乡村振兴铺平了道路。(梁瀚泽 施平)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