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区“十三五”规划简介

2016-04-08 15:05:00 来源:首页 - 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一、发展战略和目标

  (一)发展战略

  全域中央商务区战略。按照中央商务区的规划理念、功能定位和建设标准,提升武汉现代服务业中心区现代化水平,在城市空间布局和综合配套功能上规划建设全域中央商务区。以武汉中央商务区为极核,以长江大道为纽带,将武汉中央商务区、省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江汉经济开发区、武商商圈等功能片区有机链接,加快汉正街地区拆迁改造,基本形成城市功能完备、高端产业集聚、建筑景观靓丽、生态环境优美、生活配套齐全的全域中央商务区雏形。

  全面创新驱动战略。抓住武汉成为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机遇,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功能性创新项目,引进培养创新人才,最大限度激活各类市场资源要素,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全民共建共享战略。坚持需求导向和托底原则,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目标,重点保障居民发展机会均等,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社会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建设,加大城市品质提升和生态保护力度,构筑民生幸福保障链,推进发展成果全民共建共享。

  

  全域中央商务区

  

  中央商务区,简称CBD,指一个城市、一个区域主要商务活动进行的区域。 一般而言,CBD位于城市中心,高度集中了城市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作为城市的核心,应具备金融、贸易、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并配以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

  将江汉区28.29平方公里全部区域建设成为武汉市的中央商务区(CBD),引领和支撑武汉市、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一个中央商务区,江汉区具有地理、产业、资源、环境等诸多优势,最有条件成为武汉市的中央商务区。

  建设全域中央商务区,必须发挥武汉中央商务区核极功能,加快长江大道旧城改造,以此为纽带将江汉经济开发区、省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武商商圈有机链接,“十三五”时期基本形成全域中央商务区雏形;在此基础上加快南部中山大道、东汉正街地区旧城改造,基本建成全域中央商务区。

  

  (二)发展目标

  建设“一区六中心”。“一区”即建设全域中央商务区,“六中心”即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商务服务中心、石油调配中心、通信信息中心、汉派服饰研发中心。

  ——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9%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00亿元;财政收入实现“双过百亿”目标,到2020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

  ——经济结构迈向中高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十二五”提高1-2个百分点,内部结构持续优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现代商贸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推进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加快发展商务服务、文化创意、人力资源服务、健康医疗等新兴产业。

  ——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规范运作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整体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民间资本融合发展,建立自由高效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二、打造全域中央商务区经济升级版

  (一)优化全域中央商务区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全域中央商务区产业功能定位,突出武汉中央商务区核心作用,以长江大道为纽带,由北至南辐射带动江汉经济开发区、省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武商商圈、中山大道、东汉正街地区协同发展,形成“一核两纵三区四带”空间格局。

  “一核”即建成武汉中央商务区核心功能区。武汉中央商务区作为全域中央商务区的极核,“十三五”期间要坚持投资建设和产业发展并重,加快建设与国际一流中央商务区相匹配的商务楼宇、商业综合体、路网体系、配套设施、核心景观、地下综合空间,推进商务区载体高端化、绿色化、智慧化。到2020年,成为武汉乃至华中现代服务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引擎。

  “两纵”即展现长江大道辉煌7公里、重塑武汉城市中轴线。一是将长江大道江汉段建设成为武汉市商务商贸和时尚的门户。充分发挥联通武汉中央商务区、省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武商商圈、江汉经济开发区“一带串四珠”的枢纽轴功能,缝合链接形成全域中央商务区雏形。二是着眼城市长远发展,以中山公园片区概念性规划研究为重点,衔接新中国武汉历史最早规划,重塑武汉城市中轴线,规划实施集家嘴—友谊路—新华路沿线综合改造,凸显江汉作为武汉“中心之城”的特殊地位。

  “三区”即提升三大功能区能级。一是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金融中心为目标,推进省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提档升级。二是以打造具有全市重要地位的互联网服务产业园为重点,推进江汉经济开发区转型发展。三是以打造具有老汉口人文底蕴的历史文化风貌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为方向,推动建设汉正街中央服务区。

     “四带”即增强四大产业带功能。一是将解放大道打造成中部地区高端商业中心。加快越秀国际金融汇、水游城、武商路片、汉口饭店片等项目开发建设,提升武商商圈功能,建设华中消费之都,打造世界级商圈。二是将京汉大道打造成汇聚动感休闲商业人气的时尚体验中心,形成中心城区新的动感地带。三是将中山大道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准的历史文化风貌带。四是将沿江大道建设成为武汉“江汉朝宗”的第一名片。抢抓武汉“两江四岸”景区和汉正街中央服务区建设机遇,大力推进滨江段老城区改造,使龙王庙片区成为武汉真正走向“长江时代”的视觉标志。

  (二)完善全域中央商务区产业体系

  1、构建“外引内培”的楼宇总部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全市楼宇总部经济高地

  以楼宇经济为载体,坚持经济集约发展方向,增强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门类齐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支撑总部经济发展。

  2、推动集聚发展,鼓励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

  金融业。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全力推进产业与金融联动发展。组建三大集聚区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企业信用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巩固提升省金融业集聚发展示范园区优势,推动园区内重大项目建设。拓展武汉民间金融街发展空间,注重风险防控,支持融资担保、小额贷款等民间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形成民间融资“武汉价格”。做大做强华中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政策引导、监督和监管并重,加快集聚发展各类互联网金融企业,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培育成为中部地区最大、在全国有影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集聚地。

  现代物流业。支持以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石油、延长石油及省邮政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总部企业做大做强,引进更多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石油石化物流企业区域总部入驻,立足武汉,辐射中部,进一步巩固提升中部地区石油调配中心地位。

  信息服务业。依托省、市信息龙头骨干企业,瞄准移动互联网、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等潜力产业,引进一批生产和提供数字内容的企业入驻。积极推进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多园”试点建设,以互联网服务为重点,着力发展大数据处理、通信、云计算、系统集成等行业。积极参与武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打造区域性通信信息中心。

  现代商贸业。巩固和提升商贸业发展优势地位,大力发展主题商城、体验店、目录商店等新型业态,新建武汉中心、武汉世贸中心、武汉环球贸易中心、越秀国际金融汇、水游城等一批大中型高端商业综合体,抢占高端商业制高点,打造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时尚消费潮流的商贸中心。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鼓励和支持辖区重点商贸企业以实体店为载体,利用自身品牌效应,拓展网上销售平台,形成网上展示、销售、体验于一体的新模式。“十三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实现8%左右增长,总规模力争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3、立足培植新增长点和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新兴及市场发展潜力大的服务业

  商务服务业。重振会展业,推动商品服务贸易、投资合作、文化交流,积极发展与市民生活相关的消费型会展业,培植主题鲜明、业态高端的会展品牌,刺激关联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会展经济。加快培育行业协会组织,重点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评估、认证、广告等知识密集型专业服务业,集聚戴德梁行、仲量联行、上海外服、大公国际等一批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和品牌影响力的商务服务机构。扶持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打造区域性商务服务中心。

  文化创意服务业。以江汉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建设江汉科技产业园。推进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广告传媒服务、服装时尚品牌设计、动漫设计创意等文化创意产业和工业设计产业;不断提高“武汉国际时装周”知名度和影响力,振兴汉派服装,提升时尚品牌设计和推广能力,打造集时尚创意、设计、研发、展览展示、营销于一体的综合平台,形成汉派服饰研发中心。

  人力资源服务业。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引进培育一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使园区成为武汉乃至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区。

  房地产服务业。围绕全域中央商务区“一核两纵三区四带”重点功能区建设,节约集约用地,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加快推进高端商务楼宇和高品质住宅建设。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引导,加大落后商务楼宇改造力度,使之符合现代商务办公需求。鼓励房地产企业和房产中介企业通过金融支持、服务营运、互联网等手段推动房地产服务业发展。

  健康服务业。依托辖区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建立资源共享、高效协作的医疗平台,大力发展康复医疗、养生康复、营养保健、健身美容、医疗保险等健康服务产业。科学配置医疗资源,推进街道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社区服务业。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和设施,积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推动医疗保健、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完善医疗服务网络,发展社会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卫生保健服务。支持家政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一批管理规范的家政服务企业通过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建立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规模。

  (三)实施服务业领军企业和人才培养计划

  更加重视对科技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本土企业的扶持,支持本土企业成长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行业“排头兵”;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更加重视对行业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大学生创业人才的培养,完善区级重大创新活动、留学回国人员创业、特聘专家、博士后创业等专项资助配套措施,为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打造全域中央商务区城区升级版

  (一)构建全域中央商务区国土空间集约节约开发利用格局

  科学规划国土开发空间。遵循集约节约原则,将城市开发改造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提升全域中央商务区综合功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益。抓住国家加快棚户区改造机遇,实施“三旧”改造快速推进计划,坚持把“三旧”改造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突破城区发展空间瓶颈的有效途径和重大举措,创新融资模式,合理储备安置房源,完善征收工作机制,统筹好资金、房源、政策、风控、队伍五大关键要素,把握好成本、稳定、进度三者关系,通过对全区135宗、716公顷“三旧”区域综合整治和整体改造,全区产业用地占比由“十二五”时期的8.84%提高到“十三五”末期的10%左右。

  高效利用地下空间。以武汉中央商务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为示范,在繁华商业区、交通枢纽站场、地铁站点、城市主要公共活动中心等区域,建设功能协调、使用便利的地下空间体系。

  (二)形成全域中央商务区便捷交通网络

  推进快速通道建设。积极支持省市重点交通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汉孝城际铁路、汉江大道、轨道交通67号线,实施解放大道改造,提高中心城区交通快速集聚和辐射能力。

  建成区域路网系统。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一批配套道路,提升周边配套道路建成率,增强轨道交通疏解功能;围绕骨架路网、主干道建设一批次支路、连通道,打通“断头路”,畅通“微循环”,提高区域内交通通畅能力;围绕“三旧”改造建设一批配套道路,为提升“三旧”区域功能提供交通保障;围绕“智慧交通”建设,改造提升一批道路等级,注重慢行交通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系统。

  强化城区交通组织管理。结合“三旧”改造、重点项目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统筹利用各类停车场库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互联网+”智慧停车系统,提高静态交通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

  (三)创新全域中央商务区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建设法治城管。健全执法制度、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查处城管违法案件合格率和结案率达95%以上,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主次干道无违法占道经营、建筑垃圾定点消纳。

  建设创新城管。完善“城市管家、社会治理”体系,充分发挥“门前三包”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城市治理多元参与、相互合作、协调高效的新模式。

  建设智慧城管。整合公安、交管、水务、工地等视频监控资源,建设智慧城管应用系统,提高城市管理系统执法、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

     建设服务城管。突出民生民需,完善基础设施,积极依托数字化城管平台,及时处置、回告市民投诉,提升市民满意率。组织开展城管服务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活动,拓展市民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渠道,实现社会治理。

  (四)美化全域中央商务区生态环境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大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力度。

  加强城区生态建设。实施美丽江汉行动计划,以“环汉口绿道”为屏障,以城区公园绿地系统为核心,以建设大道、发展大道及放射网为绿轴,积极推进环城绿带、区域绿道网、生态廊道的建设与发展,完善城区绿地均衡分布,提升环境质量。到2020年,全区绿地率达到32%,绿化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达到5平方米。

     四、打造全域中央商务区民生升级版

  (一)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以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就业服务、创业扶持、和谐劳动关系、人才服务”等四大体系为支撑的人力资源服务系统和职业培训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江汉区人力资源服务网”功能,打造“15分钟公共就业服务圈”,促进就业创业。到2020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6.5万个,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区从业人员比例达到70%以上;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扎实开展全国“救急难”综合试点区建设,及时解决群众生活中可能遭遇的突发性、临时性、紧迫性困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三无人员”供养、生活困难临时救助、服务残疾人等社会保障率100%

  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1家集休闲、养老、康复、信息化为一体的区级养老福利机构,把区社会福利院建成为国家级标准化、信息化养老示范窗口单位。全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50张以上。深入开展“医养融合”康复养老服务,利用社会力量新建1家“医养融合”养老机构。完成全国面向养老机构远程医疗政策试点。

  (三)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推进教育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和跨越式发展。202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结构合理、开放多元、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实现全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100%,市一级以上优质幼儿园数占比达50%以上,在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占全区在园幼儿总数85%以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入学率保持100%推进各类学校品牌特色发展,将全区40%以上学校建成校园文化窗口校。推进职业教育“品牌化”发展创建1所国家级示范职业学校,形成2-3个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促进民办教育“多元规范”,形成门类齐全,规模适度、社会效益与办学效益双高的民办教育格局。基本落实《江汉区普通中小学布局规划(2010-2020年)》,新、改、扩建中小学22所,优化教育布局

  (四)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着力建设“健康江汉”,到2020年,辖区卫生资源总量和总体医疗卫生服务、医学科技创新、居民健康等指标达到全市先进水平,成为全市公共医疗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建成全国首批“健康城区”。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逐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偿力度,确保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惠及全体居民。结合“三旧”改造,按照“发展一批、整合一批、改造一批”的思路,调整医疗机构布局,推进13家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和基本医疗保障进社区。

  (五)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完善由商品房、城镇保障性住房等组成的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更好服务于民生改善、服务于城区转型。商品住房发展由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满足全域中央商务区发展的高端居住需求。住房保障实现由生存型保障转向发展型保障,以解决无房家庭为主,逐步扩大保障范围,解决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努力实现保障对象家庭的应保尽保。加大危房治理力度,2017年基本消除全区在册D级危房,及时消除新增D级危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