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 “绣”出老城区幸福新画卷

2020-09-01 11:10:00 来源:厦门市思明区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厦港近邻抢险队参与“米克拉”台风抢险清障工作。 (厦港街道供图)

  本报记者 林雯 通讯员 阮伟峰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由厦港街道首创的“穿针引线”工作法正是对这句话的最佳诠释。

  穿针引线,形象地说,即立足“近邻”理念,街道、社区善用党建这根“绣花针”,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群众需求的落针点,串联居民自治的“主线”,发动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从替民做主变由民做主,精打细磨“绣”出小区、社区、街区新面貌。

  厦港街道在实践中形成的老旧小区改造“穿针引线”工作法获评福建省第二批优秀社区工作法,在全省推广。如今,厦港街道还在不断总结推广和创新发展“穿针引线”工作法,与时俱进赋予其新内涵,用绣花功夫抓好基层治理,使党建引领有质感、有温度,老城区居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用活“绣花针”  串联基层治理强大合力

  疫情防控期间,小区党员群众挺身而出,守好社区防疫关;无人管理、杂草丛生的“荒地”摇身一变为漂亮的街心小公园“旭日园”;社区党委精心打造读报聚乐部、话仙法律茶座等社区“微课堂”,让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找针眼、串主线、织网络,老旧小区海龙小区内外兼修,刷新“颜值”,提升“气质”,形成从“面子”到“里子”的全域变化。“环境好了,居民幸福感更强,也就更爱惜自己的家园,更主动参与小区自治和社区活动。”巡司顶社区党委书记叶晓军说。海龙小区的变身,就是厦港街道运用“穿针引线”工作法织密“近邻”幸福生活圈的生动样本。

  居民哪里有需求,他们的服务就做到哪里。厦港街道用活党建“绣花针”,统筹“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党组织”等多元力量组成近邻党建联盟,建立完善的近邻联动机制,通过联席议事、项目认领、资源共享等机制,提升党组织之间的“黏合度”,串联起基层治理强大合力。

  在铁皮被吹得七零八落、杂物四散的民宅屋顶上,在雨披摇摇欲坠、防盗铁窗横亘在路中的背街小巷里,处处都有捷安集团党支部抢险队的身影。在“米克拉”台风带来的狂风大雨中,抢险队员们自带专业抢险装备通宵驻守厦港街道,随时出现在一个个抢险清障现场。

  今年5月才加入厦港大家庭的厦门市捷安集团党支部,充分发挥人员和资源优势,迅速进入“好近邻”的角色,全力守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也是厦港人,互帮互助义不容辞,后续还会协助做好厦港街道防台、防汛各项工作。”捷安集团党支部委员陈丽丽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除了非公企业捷安集团,街道大党工委成员单位蓝天救援队不间断巡查,第一时间清理倒伏树木,疏通道路;厦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连夜驻扎街道各个避灾点,做好避灾群众的防疫工作……由70余人组成“近邻”抢险队各展所长,活跃在抗台一线。一场风雨,见证了厦港街道探索辖内外党组织挂钩联系制度,创新采取非公领域党组织与社区党委的共建模式,社企联动服务基层治理的超强实力。

  织好“近邻线”  搭建调解矩阵创和谐

  

  ▲居民向厦港近邻多元调解室赠送锦旗。 (厦港街道供图)

  游客不顾劝阻把自行车骑上沙坡尾木栈道;楼上的空调水滴湿了楼下居民的阳台;租客装修时挖坏地下水管导致邻居水费大增……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矛盾、小摩擦,却最容易引发不和谐的声音。

  有600多年历史的厦港片区,素来有社会贤达、德高望重的人士被推举为“头人”,为乡亲邻里评断公理、化解纷争的传统。

  现在,厦港街道传承并延续这种“头人”精神,将其延续到新时代信访评理工作中,把纠纷矛盾化解在最基层。

  73岁的厦港居民陈美丽就是这样一位新时代“头人”,最近,她就调和了一位社区居民和垃圾分类督导员之间的矛盾。“我退休前是一名社区主任,工作经验可以为评理工作服务。”陈美丽认为,评理工作要让人心服口服,并愿意把评理结果落实到行动上,关键在于评理员要耐心倾听,懂得换位思考,这样的评理才有说服力。

  目前,厦港街道共有90名评理员活跃在矛盾化解一线,今年以来各级评理室共开展评理76件,已成功化解74件。

  立足源头治理,厦港街道继承和发扬“枫桥经验”,积极搭建“近邻”调解矩阵,确保群众诉求化解在早、化解在小,矛盾纠纷不出小区、社区,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工作水平,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唱响和谐主旋律。

  今年,厦港街道深化“近邻”党建,就近在碧山派出所设立“近邻”多元调解室,鹭江公证处派遣专职调解员进驻,形成以公证机关专业调解为牵引,融合公证调解、人民调解、治安调解、司法调解以及南普陀寺调解等多元调解为主体的“公证+”多元调解新模式,助推矛盾化解的“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通过“公调对接”,调解室成功分流处置了80%的非警务矛盾纠纷,从7月9日试运行以来,受理调解纠纷48起,成功化解44起,既高效解决群众的烦心事,也进一步提升警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绣”出新画卷  创新品牌精准服务居民需求

  无物业楼栋厦港新村46号的住户江先生家的下水管道出现污水倒灌,隔壁厦港花园的长盛景象物业公司来帮忙。维修员“接单”上门,不到一天时间就解决了江先生的烦心事——这就是厦港街道正在试点实施的“共享物业”模式。

  两个小区所在的南华社区有无物业住宅126栋,大部分面积小、户数少,对于物业管理资源有许多共性需求。但是,由于物业利润空间小,居民对传统物业管理模式接受度低等问题,导致这些小区引入物业困难重重。社区创新思维、先行先试,发挥小区党支部党员作用,把共享物业引入小区微治理,不仅“推倒”了小区物理围墙,更打破群众心墙,让近邻关系更亲密。

  南华社区党委创新探索“共享物业”模式,形成破解无物业小区治理难的“南华路径”。8月25日上午,街道、社区、小区党支部、物业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创新、睦邻、共享,是这场碰头会的关键词。“我们初步设想在公共管理、生活服务、咨询服务,还有社区采买、旅游和教育上做更多拓展尝试,消除无物业小区的‘脱管’状态,建立高效服务共享社区。”南华社区党委书记朱小梅说。

  根据不断涌现的群众需求,厦港街道不断丰富“穿针引线”工作法的内涵,因地制宜打造形成一批“近邻”党建特色品牌,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绣出街区精细化治理新画卷。

  蜂巢山社区打造“同心巢”党建品牌,获评思明区“十佳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项目”;下沃社区提出“新时代三帮”,在猫街探索形成“党建+治理”“科技+治理”“商圈+治理”的模式;福海社区深化“福海社区帮帮团”建设,在司法、便民、救助、规划、授课和咨询等方面为群众提供“菜单式”服务;鸿山社区成立“撸头阵”党员志愿服务队,以实际行动助力文明创建;海洋新村小区和磐石小区创建小区治理新路径,入选首批“近邻党建”省级试点小区……面对空间不足、资源有限的街情实际,厦港街道在“螺蛳壳”里实现居民美好生活的共创共赢。

【来源:厦门日报 2020-09-01】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