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历史沿革

2019-11-14 10:56:20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容与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保靖县地,春秋战国时为楚地,楚威王三年(公元前337年),建黔中郡,因黔山得名,当时辖境有今湖南省西部及贵州省东北部。公元前280年,秦攻取楚黔中,但不久被收复。公元前277年,秦又攻取巫郡、黔中郡及江南地,设置黔中郡,辖境包括湖南沅水、澧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市黔江流域,保靖在黔中郡中部。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更黔中郡为武陵郡,将湘西五溪地置迁陵县,其治所在今迁陵镇东酉水北岸的乳香岩,地名“四方城”。西汉后期,王莽改迁陵为迁陆。东汉复迁陵,仍隶武陵郡。

  三国、两晋时期,仍属武陵郡。

  南北朝时期,宋孝建元年(454年)置武陵太守,齐复武陵郡,改迁陵为零陵县。梁置沅陵郡,设大乡县,零陵析入大乡,隶属沅陵郡。

  隋唐因之。唐贞观九年(635年),析大乡部分地域置三亭县,因县西有三亭古城故名,其治所堡子街(今迁陵镇后街坡),隶属辰州。武后天授二年(691年),析辰州大乡置洛浦县,以县西洛浦山故名,其治所在保靖县西南,地名“西洛”(今大妥乡甘溪村),隶属溪州。天授三年(692年),分大乡、三亭两县隶属溪州。长安四年(704年),改属锦州。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又复三亭县,仍隶属溪州。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改三亭县为保静州。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改为羁縻保靖州,隶属于荆湖北路。

  元初改称保靖州,属新添葛蛮安抚司。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改为保靖州军民安抚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改安抚司为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年)十二月,升为保靖州军民宣慰使司,直属湖广布政使司管辖,后改属湖广都司,领长官司二,即五寨长官司和竿子坪长官(今凤凰地)。

  雍正四年(1726年)设同知,雍正七年(1729年)“改土归流”(革除土司世袭,实行派任流官的制度),废除土司制,设置保靖县,县治迁陵,隶属永顺府。

  1949年11月至1952年10月,属永顺专署。1952年10月,永顺专署撤销,成立湘西苗族自治区。1954年3月,湘西苗族自治区改称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湘西苗族自治州改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均属其管辖。

  1996年,保靖县面积1761平方千米,人口约2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1%。辖5个镇、20个乡:迁陵镇、毛沟镇、复兴镇、水田河镇、葫芦镇、阳朝乡、梅花乡、水银乡、涂乍乡、仙仁乡、比耳乡、黄连乡、马王乡、拔茅乡、隆头乡、簸箕乡、野竹坪乡、清水乡、大妥乡、龙溪乡、普戎乡、昂洞乡、中心乡、堂朗乡、夯沙乡。县政府驻迁陵镇。

  比耳乡、黄连乡(改清水坪镇)、野竹坪乡、普戎乡先后撤乡设镇。调整后,保靖县辖9个镇、16个乡:迁陵镇、复兴镇、毛沟镇、比耳镇、葫芦镇、普戎镇、野竹坪镇、水田河镇、清水坪镇、隆头乡、梅花乡、涂乍乡、中心乡、马王乡、水银乡、清水乡、龙溪乡、阳朝乡、拔茅乡、仙仁乡、夯沙乡、簸箕乡、堂朗乡、大妥乡、昂洞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保靖县常住总人口260034人,其中,迁陵镇12725人,比耳镇11218人,清水坪镇8911人,毛沟镇16558人,野竹坪镇10779人,复兴镇8495人,普戎镇12788人,水田河镇8903人,葫芦镇29428人,马王乡13633人,拔茅乡10846人,隆头乡8771人,簸箕乡7013人,清水乡3894人,大妥乡16702人,龙溪乡10318人,昂洞乡10538人,阳朝乡8782人,水银乡6673人,涂乍乡5999人,仙仁乡6036人,中心乡8608人,堂朗乡4562人,夯沙乡9176人,梅花乡8678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