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楚先祖先公的居地 ¬——保康楚源地初探之一

2016-05-27 00:00:00 来源:保康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引言:保康是楚国的发源地?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不然何以树起广告牌、打起广告语,还建起了楚城,并每每向人乐道。但要是问个为什么,却又不免心虚,勉强说出个子丑寅卯,还自不觉闹了笑话。难得近年来闲适,搜阅了早期楚文化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偶有心得。特择其几条理据,撰此小文三篇,名其为“保康楚源地初探之一、之二、之三”。权且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司马迁的《楚世家》载: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正是这条记载,使楚都丹阳地望在何处,论争了几十年,至今仍未有结论。而由楚人自撰于公元前305年±30年、属于战国中期偏晚的、专门记述楚公楚王世系和居地的清华简《楚居》,却没有丹阳。《楚居》记载的“楚都”,属早期且时间较长的有“京宗”、 “夷屯”和“乔多”。其中:“京宗”居住的是楚始祖季连至熊绎;“夷屯” 居住的是熊绎至熊渠,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乔多” 居住的是熊延至鄀敖熊仪(公元前860年——公元前764年)共96年,若计算到楚武王徙郢,则长达154年以上。保康楚源地初探之一,先说“京宗”。

京宗即景山

清华简《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于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甹(聘),从及之盘,爰生盈(或赢)白(伯)、远中(仲),游徜羊(佯),先处于京宗。穴酓(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至酓绎与屈紃,使若嗌卜徙于夷屯。”[1]从楚始祖季连、楚近祖鬻熊乃至熊丽、熊狂、熊绎诸楚先公都居住在共同的居地——“京宗”。“京宗”是楚民族的起源和诞生之地,是楚族之祖先圣地,是楚国的发源地。“京宗”,清华简《楚居》整理者认为:“地名,疑与荆山之首景山有关。[2]这是很高明的见解。李学勤先生还进一步论述说:“鬻熊、熊丽都居于京宗,简文还说,‘至熊狂亦居京宗。’对照葛陵简的‘宅兹雎漳’,不难推想京宗所在的范围。《墨子·非攻下》:‘昔者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讨’《说文》训为‘治’,可知熊丽是在雎水一带的山间,所以京宗之名有可能与《中山经》的景山有关。”[3]

李家浩先生认为:“‘景’从‘京’得声,故二字可以通用,《楚居》把‘景山’称作‘景宗’,犹如古书把岱山称为‘岱宗’,原因是景山在《中次八经》中为荆山之首。”[4]

黄鸣先生认为:“京宗之地,应在今荆山山脉中的景山附近,……其地约当于今天湖北保康县中部一带。景山之北有南河,北入汉水,楚人定都如此,既可由汉水上至陕南,亦可北上淅川进入南阳盆地以至河南中部。楚人于此休养生息,终于在殷末周初开始发展壮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入春秋后成为南方大国。”[5]

牛鹏涛先生举《新蔡葛陵楚墓》发掘报告中编号为甲三11.甲三24的一支竹简:“昔我先出自川阝       追,宅兹雎漳,以选迁处”为例,指出:“该简所讲的应即妣隹之后‘徙于京宗’的事情,‘京宗’对应于‘雎漳’。葛陵楚简的内容,合于《墨子·非攻下》所载:‘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由此可以推断,鬻熊、熊丽、熊狂一直所居的京宗,地望在雎漳上游的雎山一带。”[6]按:雎山是指雎水源头两旁的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时期》将雎山标注为保康县歇马镇西北诸山,这是非常准确的。景山是雎水的源,雎水的“雎”从且从隹,且是声旁,而隹则有可能来自楚先祖母妣隹的“隹”,季连“先处于京宗”的“京宗”可能就是景山一带,即现在的保康县歇马镇。

笪浩波先生认为:“楚简中提到的荆山与沮、漳二水才是探寻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的关键依据,依此考察以上三处荆山,陕西商县荆山及河南淅川荆山虽然有丹阳,但都无沮、漳二水,故可排除,与文献中所记荆山和沮、漳二水的位置及水系情形相符的只有今天湖北西北部的大荆山和发源于该山的沮、漳二水。”[7]

以上列举诸家对“京宗”的论述,“京宗”即“荆山之首景山。”但学术界对此仍有不同意见。如宋华强先生认为:“然而古书从未见到楚人提到‘景山’,颇疑‘京宗’就是指荆山。荆山是楚人先祖创业的著名地点,……‘京’属见母阳部,‘荆’属见母耕部,声母相同,韵部也有关系。……把荆山称为‘荆’宗,大概和《尚书·尧典》称‘岱宗’一样,意思是荆山为四方所宗。”[8]高崇文先生认为:“目前学术界多认为‘京宗’即‘荆山’,或指荆山之首‘景山’,这似乎已成为一致性的意见。但若仔细分析之,仍有些不易理解的问题。《楚居》中‘山’字屡见,如记载季连所居之处有騩山、乔山、方山等,紧接其后的  [纟呈] 伯、远仲、穴酓等假如又迁居于‘荆山’或‘景山’,何必不直书之反而用‘京宗’来假借;荆山之‘荆’字在西周时已是常用之字,战国楚简中也多见,又何必用‘京’字来代替。……然同是战国楚人写的《楚居》为什么不直接写‘荆山’而写‘京宗’。所有这些不好理解的问题,总使人感到用声韵通假之法来解释‘京宗’即‘荆山’或‘景山’似乎有些牵强,难以信从。……厘清了‘京’、‘宗’在周时期的含义,便可知《楚居》中的‘京宗’似不可能凭声韵通假之法指‘荆山’或‘景山’,而可能是指镐京宗周之地。”[9]

高崇文先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得出京宗即宗周(镐京)的结论是靠不住的。探讨京宗地望需要与楚国西周时期的另外几个居地夷屯、发渐、旁屽、乔多等,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发渐、旁屽、乔多都在南河流域,正如黄鸣先生所说“景山之北有南河,北入汉水”。同时,还要与乔山相联系,乔山在景山东北百五十里。李学勤先生说:“骄山位置虽不易确指,总在汉水以南荆山一带,近于雎漳二水的发源处。从那里向北,过了汉水,正好逆均水北上”。[10]

对“京宗”的不同解读,正是楚国早期中心区域难以确定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包山、新蔡葛陵、楚居等楚简中提到的荆山与沮、漳二水才是探寻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的关键依据,沮水的发源地景山即荆山之首,才是“京宗”所在地。

景山乃沮水之源

景山是沮水的发源地。《水经》:“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景山。”《水经·沮(雎)水注》:“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11]王国维《水经校注》:“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杜预注云:水出新城(即汉中郡,秦置,莽曰新城。详《汉书·地理志》第八上--作者)郡之西南发阿山,盖水异名也。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12]东汶阳郡为东晋时所设,治所在高安县(北周改远安县,今湖北省远安县西北旧县镇),《南齐书州郡志》:“桓温平蜀,治江陵。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行径裁通,南通巴、巫,东南出州治,道带蛮蜑,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以处流民。”同时,置沮阳县治于歇马白果树坪。清同治《房县志》载:“(沮水)在东南二百里。《水经》说:沮水出汉中房陵县。郦道元注曰: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按景山东为保康,西为房县,沮水导源此山。保康旧为房陵地,故《水经》说‘沮出房陵也。’尔后自螃蟹溪折而南,经界牌岭境,绕南漳地,曰马良坪、西坪、重阳坪,皆沮水所经。”《禹贡锥指》:“《元和志》云:‘沮水出房州永清县西南。’景山、永清,本汉房陵县地也。”[13]

上引汉中房陵县、东汶阳郡沮阳县、房州永清县等沮水发源之景山,都是指同一个地方。房陵,秦置县,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房陵郡、曹魏新城郡治所。唐为房州治所。元废房陵县入房州,明降州为县。明天顺《襄阳郡志》(1459年)版载:“房县,东至南漳县界司空山二百五十里;西至竹山县界一百里;南至夷陵州兴山县松柏岩二百里;北至均州界窝二百二十里;东南到南漳县界界山四百里。”明代以前保康县域属房县,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南在歇马镇界山(界牌岭)与南漳县交界。1949年4月原南漳所辖的马良、店垭、重阳三个乡928平方公里划归保康县辖。自秦置房陵县、明置保康县以来,景山及沮水源都属现今的保康县。

雎水即今沮河,源出荆山山麓的湖北省保康县欧店村王家大岩(古柤山),流经保康、南漳、远安、当阳、枝江等县市,于荆州市李埠镇临江寺入长江,长230公里,支流有67条。石泉先生却认为:齐梁以前,沮河即今蛮河。“概言之:古沮、漳应是汉水中游西面、流经宜城平原上的汉水重要支流,今蛮河流域。古沮、漳既然在今蛮河流域,则齐梁以前位于沮、漳下游的楚郢都、古江陵城自不能出今宜城南境。”[14]石泉先生的观点一度影响颇大,丹阳南漳说即以此为依据。现在看来,雎水还是那条沮河,发源于荆山之首景山,古今未变!

景山地望

保康的景山是楚先祖先公的居地,是楚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名,是楚人先祖创业的著名地点。景山是荆山之首。荆山位于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两岸,东南谷域宽广,西北巍峨陡峻,呈北西-南东走向。北始房县青峰镇大断崖,南止荆门-当阳一线,长约150公里;西至远安沮水地堑,东到荆门-南漳一线,宽约20-30公里,总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荆山的主体在保康县境内。保康县地名领导小组1984年编印的《保康县地名志》中,无景山的记载,所列高山以关山为最,海拔2000米。其它高山依次为歇马望佛山,海拔1946米;后坪老架山,海拔1926米;欧店天鹅池,海拔1914米;马桥茅山岩,海拔1896.5米;龙坪聚龙山,海拔1852.1米。景山是指哪座山峰呢?

笪浩波先生认为:“楚国早期中心区域只能在江汉平原西北部的大荆山范围之内。观荆山之首叫聚龙山,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境,位于沮、漳水之间,与《楚居》及新蔡简所记楚人早期居地相符。《楚居》所言‘穴熊迟徙于京宗’的‘京宗’应该就是指的今保康聚龙山一带。”[15]

聚龙山不是景山。其一,《中山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雎水出焉,……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聚龙山不是荆山之首,比它高的山还有关山、望佛山、老架山、天鹅池、茅山岩等诸高山。尤以关山为最。景山为沮水的发源地,位于保康县的歇马镇欧店。前文引黄鸣先生文:“景山之北有南河,北入汉水。”聚龙山所在的保康县龙坪镇则是漳水的发源地。

其二,景山和荆山分别在“湖北省房县西南二百里”,“新城郡沶乡县。”[16]《明史稿》:“沶乡县,在房陵南,水以县得名,在今房县南山中。”[17]现今保康县就包括在汉代房陵县区域内,但景山和荆山有别,一个在其西南二百里,一个在其南山中,二者方位不同,所指之山是有区别的。 其三,景山在沮阳县西北。东晋沮阳县治在今保康县歇马镇白果树坪,沮水在此折向南流,因地处沮水北而得名。沮阳县西北所指诸山应是关山、天鹅池、茅山岩等。 景山就是现今的关山。关山或谓官山,官方之书所载之山。关山海拔2000米,为荆山诸峰之最,地处沮阳县西北,房县西南二百里,与典籍记载相符合。关山位于现今保康、神农架和兴山三县区交界处。其方位与前引《房县志》“景山东为保康,西为房县,沮水导源此山。”正相符合。西面的房县地域,现已改为神农架林区所辖。其山势险峻、陡峭,站在关山之巅,可远观到神农架林区新华镇所在地。东面现为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千家坪,地势似丘陵,云锦杜鹃分布其间,时现高山草甸,一条小溪从草甸间穿过,流水潺潺,这或许正是沮水的源头。南面从保康的合作村至兴山县榛子镇绵延20多公里是烟叶和蔬菜基地,宽阔平坦,在未开垦时的古代,则是土肥草茂的高山草甸,正是大象、犀牛、牦牛等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楚人的狩猎场。在此保康与兴山不远的交界处,有一白龙潭,地处一小山坳中。潭略呈圆形,直径约20米,深不可测。水自潭中溢出,冬温夏凉,农人争相引水灌溉,千年不涸。楚人在此自然发展壮大,可谓天时地利。   结语:保康县的关山即景山,也就是《楚居》中的京宗。以关山为中心的区域是楚先祖先公的居住地。这不仅为出土的战国楚简所证实,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左传》哀公元年记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尽管如此,仍需要更多的考古材料相印证,以尽早论争出结果。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笪浩波先生带领黄尚明先生的两个研究生,于去年底今年初,先后在马良、歇马等地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我们期待着有新的发现。 注: [1][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 [3](10)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4]李家浩:《谈清华简<楚居>的“夷屯”及其他——兼论仓山楚简的“坉人”等》,《出土文献》第2辑,上海文艺出版集团,2011年版。 [5]黄鸣:《清华简<楚居>一至四简的历史地理考察》,《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6]牛鹏涛:《清华简<楚居>与楚都丹阳》,《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 [7] (15)笪浩波:《从近年出土文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8]宋华强:《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文史》,2012年第2辑。 [9][10]高崇文:《清华简<楚居>所载早期居地辨析》,《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 [11]杨守敬:《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694—2695页。 [12]王国维:《水经校注》第102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 [13]《禹贡锥指》卷七“荆及:衡阳惟荆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14][15]参阅石泉《齐梁以前古沮 (雎)、漳源流新探———附荆山、景山、临沮、漳 (章) 乡、当阳、麦城、枝江故址考辨》,原载 《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2期,见 《新探》 ,第 211 ~ 257页。

[16]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光绪十二年,上海还读楼校刊本,《山海经》第五,中山经,第29页。

[17]清·万斯同:《明史稿》,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

李克强与清华李学勤教授对谈“清华简”

选自人民网

保康关山千家坪——荆山之首景山

张光业 摄

引言:保康是楚国的发源地?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不然何以树起广告牌、打起广告语,还建起了楚城,并每每向人乐道。但要是问个为什么,却又不免心虚,勉强说出个子丑寅卯,还自不觉闹了笑话。难得近年来闲适,搜阅了早期楚文化的相关书籍和文章,偶有心得。特择其几条理据,撰此小文三篇,名其为“保康楚源地初探之一、之二、之三”。权且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司马迁的《楚世家》载: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正是这条记载,使楚都丹阳地望在何处,论争了几十年,至今仍未有结论。而由楚人自撰于公元前305年±30年、属于战国中期偏晚的、专门记述楚公楚王世系和居地的清华简《楚居》,却没有丹阳。《楚居》记载的“楚都”,属早期且时间较长的有“京宗”、 “夷屯”和“乔多”。其中:“京宗”居住的是楚始祖季连至熊绎;“夷屯” 居住的是熊绎至熊渠,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乔多” 居住的是熊延至鄀敖熊仪(公元前860年——公元前764年)共96年,若计算到楚武王徙郢,则长达154年以上。保康楚源地初探之一,先说“京宗”。

京宗即景山

清华简《楚居》:“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于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胄四方。季连闻其有甹(聘),从及之盘,爰生盈(或赢)白(伯)、远中(仲),游徜羊(佯),先处于京宗。穴酓(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列,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至酓绎与屈紃,使若嗌卜徙于夷屯。”[1]从楚始祖季连、楚近祖鬻熊乃至熊丽、熊狂、熊绎诸楚先公都居住在共同的居地——“京宗”。“京宗”是楚民族的起源和诞生之地,是楚族之祖先圣地,是楚国的发源地。“京宗”,清华简《楚居》整理者认为:“地名,疑与荆山之首景山有关。[2]这是很高明的见解。李学勤先生还进一步论述说:“鬻熊、熊丽都居于京宗,简文还说,‘至熊狂亦居京宗。’对照葛陵简的‘宅兹雎漳’,不难推想京宗所在的范围。《墨子·非攻下》:‘昔者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讨’《说文》训为‘治’,可知熊丽是在雎水一带的山间,所以京宗之名有可能与《中山经》的景山有关。”[3]

李家浩先生认为:“‘景’从‘京’得声,故二字可以通用,《楚居》把‘景山’称作‘景宗’,犹如古书把岱山称为‘岱宗’,原因是景山在《中次八经》中为荆山之首。”[4]

黄鸣先生认为:“京宗之地,应在今荆山山脉中的景山附近,……其地约当于今天湖北保康县中部一带。景山之北有南河,北入汉水,楚人定都如此,既可由汉水上至陕南,亦可北上淅川进入南阳盆地以至河南中部。楚人于此休养生息,终于在殷末周初开始发展壮大,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入春秋后成为南方大国。”[5]

牛鹏涛先生举《新蔡葛陵楚墓》发掘报告中编号为甲三11.甲三24的一支竹简:“昔我先出自川阝       追,宅兹雎漳,以选迁处”为例,指出:“该简所讲的应即妣隹之后‘徙于京宗’的事情,‘京宗’对应于‘雎漳’。葛陵楚简的内容,合于《墨子·非攻下》所载:‘楚熊丽始讨此雎山之间。’由此可以推断,鬻熊、熊丽、熊狂一直所居的京宗,地望在雎漳上游的雎山一带。”[6]按:雎山是指雎水源头两旁的山。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时期》将雎山标注为保康县歇马镇西北诸山,这是非常准确的。景山是雎水的源,雎水的“雎”从且从隹,且是声旁,而隹则有可能来自楚先祖母妣隹的“隹”,季连“先处于京宗”的“京宗”可能就是景山一带,即现在的保康县歇马镇。

笪浩波先生认为:“楚简中提到的荆山与沮、漳二水才是探寻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的关键依据,依此考察以上三处荆山,陕西商县荆山及河南淅川荆山虽然有丹阳,但都无沮、漳二水,故可排除,与文献中所记荆山和沮、漳二水的位置及水系情形相符的只有今天湖北西北部的大荆山和发源于该山的沮、漳二水。”[7]

以上列举诸家对“京宗”的论述,“京宗”即“荆山之首景山。”但学术界对此仍有不同意见。如宋华强先生认为:“然而古书从未见到楚人提到‘景山’,颇疑‘京宗’就是指荆山。荆山是楚人先祖创业的著名地点,……‘京’属见母阳部,‘荆’属见母耕部,声母相同,韵部也有关系。……把荆山称为‘荆’宗,大概和《尚书·尧典》称‘岱宗’一样,意思是荆山为四方所宗。”[8]高崇文先生认为:“目前学术界多认为‘京宗’即‘荆山’,或指荆山之首‘景山’,这似乎已成为一致性的意见。但若仔细分析之,仍有些不易理解的问题。《楚居》中‘山’字屡见,如记载季连所居之处有騩山、乔山、方山等,紧接其后的  [纟呈] 伯、远仲、穴酓等假如又迁居于‘荆山’或‘景山’,何必不直书之反而用‘京宗’来假借;荆山之‘荆’字在西周时已是常用之字,战国楚简中也多见,又何必用‘京’字来代替。……然同是战国楚人写的《楚居》为什么不直接写‘荆山’而写‘京宗’。所有这些不好理解的问题,总使人感到用声韵通假之法来解释‘京宗’即‘荆山’或‘景山’似乎有些牵强,难以信从。……厘清了‘京’、‘宗’在周时期的含义,便可知《楚居》中的‘京宗’似不可能凭声韵通假之法指‘荆山’或‘景山’,而可能是指镐京宗周之地。”[9]

高崇文先生提出的问题或许有一定的道理,但得出京宗即宗周(镐京)的结论是靠不住的。探讨京宗地望需要与楚国西周时期的另外几个居地夷屯、发渐、旁屽、乔多等,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发渐、旁屽、乔多都在南河流域,正如黄鸣先生所说“景山之北有南河,北入汉水”。同时,还要与乔山相联系,乔山在景山东北百五十里。李学勤先生说:“骄山位置虽不易确指,总在汉水以南荆山一带,近于雎漳二水的发源处。从那里向北,过了汉水,正好逆均水北上”。[10]

对“京宗”的不同解读,正是楚国早期中心区域难以确定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包山、新蔡葛陵、楚居等楚简中提到的荆山与沮、漳二水才是探寻楚国早期中心区域的关键依据,沮水的发源地景山即荆山之首,才是“京宗”所在地。

景山乃沮水之源

景山是沮水的发源地。《水经》:“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景山。”《水经·沮(雎)水注》:“沮水出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11]王国维《水经校注》:“沮水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杜预注云:水出新城(即汉中郡,秦置,莽曰新城。详《汉书·地理志》第八上--作者)郡之西南发阿山,盖水异名也。沮水东南流,迳沮阳县东南……”[12]东汶阳郡为东晋时所设,治所在高安县(北周改远安县,今湖北省远安县西北旧县镇),《南齐书州郡志》:“桓温平蜀,治江陵。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行径裁通,南通巴、巫,东南出州治,道带蛮蜑,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以处流民。”同时,置沮阳县治于歇马白果树坪。清同治《房县志》载:“(沮水)在东南二百里。《水经》说:沮水出汉中房陵县。郦道元注曰:出东汶阳郡沮阳县西北景山,即荆山首也。按景山东为保康,西为房县,沮水导源此山。保康旧为房陵地,故《水经》说‘沮出房陵也。’尔后自螃蟹溪折而南,经界牌岭境,绕南漳地,曰马良坪、西坪、重阳坪,皆沮水所经。”《禹贡锥指》:“《元和志》云:‘沮水出房州永清县西南。’景山、永清,本汉房陵县地也。”[13]

上引汉中房陵县、东汶阳郡沮阳县、房州永清县等沮水发源之景山,都是指同一个地方。房陵,秦置县,即今湖北房县。东汉房陵郡、曹魏新城郡治所。唐为房州治所。元废房陵县入房州,明降州为县。明天顺《襄阳郡志》(1459年)版载:“房县,东至南漳县界司空山二百五十里;西至竹山县界一百里;南至夷陵州兴山县松柏岩二百里;北至均州界窝二百二十里;东南到南漳县界界山四百里。”明代以前保康县域属房县,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始析房县东境宜阳、修文二里置保康县。县南在歇马镇界山(界牌岭)与南漳县交界。1949年4月原南漳所辖的马良、店垭、重阳三个乡928平方公里划归保康县辖。自秦置房陵县、明置保康县以来,景山及沮水源都属现今的保康县。

雎水即今沮河,源出荆山山麓的湖北省保康县欧店村王家大岩(古柤山),流经保康、南漳、远安、当阳、枝江等县市,于荆州市李埠镇临江寺入长江,长230公里,支流有67条。石泉先生却认为:齐梁以前,沮河即今蛮河。“概言之:古沮、漳应是汉水中游西面、流经宜城平原上的汉水重要支流,今蛮河流域。古沮、漳既然在今蛮河流域,则齐梁以前位于沮、漳下游的楚郢都、古江陵城自不能出今宜城南境。”[14]石泉先生的观点一度影响颇大,丹阳南漳说即以此为依据。现在看来,雎水还是那条沮河,发源于荆山之首景山,古今未变!

景山地望

保康的景山是楚先祖先公的居地,是楚国历史上的重要地名,是楚人先祖创业的著名地点。景山是荆山之首。荆山位于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江两岸,东南谷域宽广,西北巍峨陡峻,呈北西-南东走向。北始房县青峰镇大断崖,南止荆门-当阳一线,长约150公里;西至远安沮水地堑,东到荆门-南漳一线,宽约20-30公里,总面积约3100平方公里。荆山的主体在保康县境内。保康县地名领导小组1984年编印的《保康县地名志》中,无景山的记载,所列高山以关山为最,海拔2000米。其它高山依次为歇马望佛山,海拔1946米;后坪老架山,海拔1926米;欧店天鹅池,海拔1914米;马桥茅山岩,海拔1896.5米;龙坪聚龙山,海拔1852.1米。景山是指哪座山峰呢?

笪浩波先生认为:“楚国早期中心区域只能在江汉平原西北部的大荆山范围之内。观荆山之首叫聚龙山,位于湖北省保康县境,位于沮、漳水之间,与《楚居》及新蔡简所记楚人早期居地相符。《楚居》所言‘穴熊迟徙于京宗’的‘京宗’应该就是指的今保康聚龙山一带。”[15]

聚龙山不是景山。其一,《中山经·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雎水出焉,……东北百里曰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聚龙山不是荆山之首,比它高的山还有关山、望佛山、老架山、天鹅池、茅山岩等诸高山。尤以关山为最。景山为沮水的发源地,位于保康县的歇马镇欧店。前文引黄鸣先生文:“景山之北有南河,北入汉水。”聚龙山所在的保康县龙坪镇则是漳水的发源地。

其二,景山和荆山分别在“湖北省房县西南二百里”,“新城郡沶乡县。”[16]《明史稿》:“沶乡县,在房陵南,水以县得名,在今房县南山中。”[17]现今保康县就包括在汉代房陵县区域内,但景山和荆山有别,一个在其西南二百里,一个在其南山中,二者方位不同,所指之山是有区别的。 其三,景山在沮阳县西北。东晋沮阳县治在今保康县歇马镇白果树坪,沮水在此折向南流,因地处沮水北而得名。沮阳县西北所指诸山应是关山、天鹅池、茅山岩等。 景山就是现今的关山。关山或谓官山,官方之书所载之山。关山海拔2000米,为荆山诸峰之最,地处沮阳县西北,房县西南二百里,与典籍记载相符合。关山位于现今保康、神农架和兴山三县区交界处。其方位与前引《房县志》“景山东为保康,西为房县,沮水导源此山。”正相符合。西面的房县地域,现已改为神农架林区所辖。其山势险峻、陡峭,站在关山之巅,可远观到神农架林区新华镇所在地。东面现为保康县歇马镇合作村千家坪,地势似丘陵,云锦杜鹃分布其间,时现高山草甸,一条小溪从草甸间穿过,流水潺潺,这或许正是沮水的源头。南面从保康的合作村至兴山县榛子镇绵延20多公里是烟叶和蔬菜基地,宽阔平坦,在未开垦时的古代,则是土肥草茂的高山草甸,正是大象、犀牛、牦牛等野生动物的乐园,也是楚人的狩猎场。在此保康与兴山不远的交界处,有一白龙潭,地处一小山坳中。潭略呈圆形,直径约20米,深不可测。水自潭中溢出,冬温夏凉,农人争相引水灌溉,千年不涸。楚人在此自然发展壮大,可谓天时地利。   结语:保康县的关山即景山,也就是《楚居》中的京宗。以关山为中心的区域是楚先祖先公的居住地。这不仅为出土的战国楚简所证实,在先秦的文献中也有记载。《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左传》哀公元年记楚昭王说:“江汉沮漳,楚之望也。”尽管如此,仍需要更多的考古材料相印证,以尽早论争出结果。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笪浩波先生带领黄尚明先生的两个研究生,于去年底今年初,先后在马良、歇马等地进行田野考古调查,我们期待着有新的发现。 注: [1][2]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编,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中西书局。2010年。 [3](10)李学勤:《论清华简<楚居>中的古史传说》,《中国史研究》,2011年第1期。 [4]李家浩:《谈清华简<楚居>的“夷屯”及其他——兼论仓山楚简的“坉人”等》,《出土文献》第2辑,上海文艺出版集团,2011年版。 [5]黄鸣:《清华简<楚居>一至四简的历史地理考察》,《简帛网》,2011年7月20日。 [6]牛鹏涛:《清华简<楚居>与楚都丹阳》,《文史知识》,2013年第6期。 [7] (15)笪浩波:《从近年出土文献看早期楚国中心区域》,《江汉考古》,2011年第2期。 [8]宋华强:《清华简<楚居>1—2号与楚人早期历史传说》,《文史》,2012年第2辑。 [9][10]高崇文:《清华简<楚居>所载早期居地辨析》,《江汉考古》,2011年第4期。 [11]杨守敬:《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2694—2695页。 [12]王国维:《水经校注》第1024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第一版。 [13]《禹贡锥指》卷七“荆及:衡阳惟荆州”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14][15]参阅石泉《齐梁以前古沮 (雎)、漳源流新探———附荆山、景山、临沮、漳 (章) 乡、当阳、麦城、枝江故址考辨》,原载 《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2期,见 《新探》 ,第 211 ~ 257页。

[16]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十八卷,光绪十二年,上海还读楼校刊本,《山海经》第五,中山经,第29页。

[17]清·万斯同:《明史稿》,宁波出版社,2008年版。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