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龙舞 悠久的传承 ——我县龙灯文化探析

2020-03-03 05:30:51 来源:崇仁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相山镇林头村的板凳龙

我县有历史记载的龙灯盛行于宋代,不仅有龙灯会(由北宋著名词人黄裳之子由福建传至崇仁),而且展演过程缜密,龙舞套路齐全,贯穿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我县几乎各乡镇都有龙灯,龙舞品种繁多,花样别开生面,尤以板凳龙气势如虹,壮观别致,凝聚着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


“七节为雄、五节为雌”的黄坊龙灯

据1987年刊印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省抚州地区崇仁县分册》记载:北宋词人黄裳后裔曾率先在黄坊村(今属许坊乡)设立龙灯会,推选管首,经营集资购置田地和财产,组织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出龙闹元宵的事宜。表演时,先请道士在庙前设坛念经做法事,然后敲锣打鼓,出动四龙,依次作“凌空而下”“双龙出水”“倒海翻江”等状,气势磅礴,热闹非凡。这种龙灯从福建传至黄坊村属引珠龙,当地称黄坊龙灯,表演时“共配四龙”,且“龙分雄雌,七节为雄,五节为雌”。

黄坊龙灯的神奇在于,全国各地玩龙灯的地方很多,也有记载龙灯有五节、七节,甚至九节、十一节的,但说是“七节为雄,五节为雌”的仅是黄坊龙灯。尤其值得考究的是,黄坊龙灯在玩耍时要“先请道士在庙前设坛做法事”,这在1992年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记载的其他龙灯活动中更是未见一字,不由得让人联想起黄裳受命遍搜天下道家之书刻印《道藏》之事。黄坊龙灯受其影响,或许也有玄理隐喻其中吧。

△ 巴山镇萱华村的秆龙灯

戴着“王”字官帽的秆龙灯

2018年中秋节,巴山镇萱华村里河村小组窜出一条土气出彩的秆龙灯,让人惊呼艳羡。这条秆龙灯其实是在人们不经意的疏忽中才姗姗来迟的。十几年前,萱华村走出了一支“跳八仙”的傩舞,因其没有汉钟离而有刘海及历史久远等原因,被江西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那时候村里人就说过,他们村里还有一条秆龙灯,是用禾秆扎成的。也许是因为当时他们描述的简略,被人们误认为制作粗糙,所以被闲置了十几年。谁曾想,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很奇妙。

秆龙灯造型别致,虽说是用禾秆扎成,却有很精细的工艺。整条秆龙灯由20节龙身组成,每一节龙身又似一条小龙(有头有尾,小龙头微微张开嘴),用一根小竹棍插在龙身中间支撑,龙身与龙身之间由秆绳连接而成。每一节龙身长约1米,连接龙身的秆绳也长约1米,而且每节龙身都插有3支大红蜡烛和数面红绿彩纸三角旗。秆龙灯的龙头更是精美,其扎法与龙身相似,但比龙身大;头戴一顶酷似明代官帽的红色帽子,帽子前额贴了一个黄色的“王”字。帽子两侧的大小耳朵都用红纸包着,在两只大耳上挂有两只大红灯笼。龙头头顶也插有数支大红蜡烛和数面红色彩纸三角旗,下颚则黏贴了大络用红绿彩纸剪作的龙须。

中秋节下午约5点左右,在爆竹声中从族庙里将开基始祖七老爷神像请到村中央的一块空地上,供全村人烧香祭拜。晚饭后开始打灯,由几个大人抬着神像引路,打着秆龙灯的小孩紧随,在隆重的爆竹声中挨家挨户去祈福喝彩。各家各户在接灯的时候,会将糖果散于打灯的小孩,并燃放爆竹、烟花迎送队伍。走完全村各家后,队伍来到族祠,神像放置祠堂正门前,秆龙灯由大人接手在祠堂前盘龙。最后燃放烟花、爆竹,将秆龙灯烧毁,神像请回族庙,整个打灯过程结束。这个过程寓意任何时候不要忘记先祖,也有庆丰祈福之意。

秆龙灯引出的板凳龙

在三山乡尧坊村,据说也有秆龙灯,但他们打灯的时间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和十六。不仅如此,村民还说,他们开始是打秆龙灯,后来就打板凳龙。听起来好像秆龙灯与板凳龙之间有着一种理不清扯不断的关系。

难道秆龙灯是板凳龙的前身?带着这个问题,到尧坊村好几次,却一直没有得到准确的答案,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则毋庸置疑。据尧坊村的尧武生介绍,解放前,其祖辈们开始是先打秆龙灯,后来打板凳龙,龙头的制作人是三山乡三山村的黎荣兴。解放后,尧武生他们开始也是先打秆龙灯,后来才打板凳龙,龙头的制作人还是黎荣兴,且秆龙灯和板凳龙的龙头大小、做法都一样。尧武生还介绍说,他们之所以后来不打秆龙灯而改打板凳龙,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板凳龙的龙身是请村里的木匠经过设计做出来的。根据尧武生的介绍,尧坊村的秆龙灯和板凳龙虽然没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但是“承前继后”无疑。不仅如此,整个打龙灯的过程也一样,即每年正月十四先“做愿”,全村每家派出一位青壮年到村边的田塍上集合,举起备好的板凳龙,发帖全村各家,然后挨家挨户打灯上门,以驱邪祈福,展示全村合力同心之意;正月十六,自本村出发,再发帖打灯到邻村行走一圈。据黎荣兴介绍,解放前三山乡打龙灯很普遍,他之所以会做龙头,主要是他经常看打灯,自己会做篾,经过琢磨,就会做龙头了。

在相山镇林头村,还有一种板凳龙,龙身由特制的板凳组成的,每一节都是板凳的板面,板面上是五个方形灯笼,板面的两头有两个洞,用一根棍子杵在中间节节相连。板凳龙的龙头是架在四条板凳的板面上,包围在14盏方形灯笼中间。龙尾巴是卧在一条板凳上,尾巴前有三盏方形灯笼。在这些特点中,林头村板凳龙的最大亮点是板凳上的方形灯笼。因为常见的板凳龙的龙身都是圆形灯笼,只有林头村板凳龙的龙身四里登方。林头村的板凳龙为什么是方形灯笼呢?据说他们是方姓人家,寓意“天圆地方”。2010年10月,林头村板凳龙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精巧独特的扭扭龙

扭扭龙的传承人是一位相山镇苔州村名叫盛天筹的老艺人。老人是进贤人,自小唱戏,走南闯北,到处学艺传艺。解放初期在崇仁地方剧团工作,因为业务出色担任了剧团团长,“文革”期间下放到相山镇苔州村。1982年,老人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在村里指导、排练出了扭扭龙。

扭扭龙又称独龙,由一人持一条龙表演。表演者可穿堂入室,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表演多至十人、少则两人持龙,同时还有两人持珠。扭扭龙造型精巧,一条长约2.6米、直径约0.2米的篾扎小龙上面,还有两条长约1米、直径约0.04米的篾扎小龙在戏珠。表演时,先由持珠者在锣鼓音乐声中耍珠出场,然后引出活泼轻盈的扭扭龙。扭扭龙时而腾飞凌云似游龙追波逐浪,时而又摇头摆尾歌舞欢唱,时而又夺珠跳跃嬉戏。表演者以“圆场”“矮子步”捷行逗耍,珠引龙追,百姿千状,并和着“万民同安乐,欢乐福寿年”的唱词,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喜庆吉日的欢快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来源:崇仁县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