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华古傩:跳八仙

2020-03-03 05:30:56 来源:崇仁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古傩,被誉为“中国舞蹈的活化石”。

    傩,渊源于原始的巫舞,是古代驱疫逐鬼的一种仪礼舞蹈形式的演变。崇仁萱华村的“跳八仙”,它以傩舞的形式,演衍道教八仙的故事,是中国傩舞唯一幸存的最古老的表现“八仙”的古傩,其表演形式千年未变,没有后人加工、改造的痕迹,属于一种原生态民间文化。

    “跳八仙”缘起于该村附近的枧头庙,据杨氏族谱记载,该庙建自晋盛于唐,五代,南北宋间,因战乱曾一度无存。元初,由杨氏出资重建,并塑民间传说中的七爷之像,供在庙内,到了明代洪武末年,因庙内诸神“显应益甚,倾支远方,故争自修饰,迎赛大神”。

    “跳八仙”就是“迎赛”祭祀仪式上跳的舞蹈。

    这种作为驱邪纳福、保一方平安的民间舞蹈,隆重、壮观,不像其他傩舞,可随时随地演出,而是十年一次,其阵势浩大,时间为农历正月,共七天。第一天打扫庙宇,焚香鸣铳,“跳八仙”舞请主神下位出殿,庙前搭有“将台”,供“八仙”登台跳傩。四乡百姓穿上节日盛装,赶来观赏;入夜,请南昌、上海等地大戏班,推出名角献艺;

    第二天,由“兵勇”开道,四天将和八仙挥拳起舞,列队游乡——谁家娶妻嫁女,生儿做寿,便请“八仙”登堂入室跳傩,以求吉星高照,福寿绵长;若遇不吉灾祸,可请“八仙”驱邪化灾,保佑平安,所到村村户户,无不争相邀请。其间,每晚演戏。


    第七天,由“兵勇”抬着七爷神像,在本里、本保、本都或邻都游览村舍、田野。起动时,百余条神铳齐鸣,四天将和八仙各执宝物或法器,一路舞蹈殿后,尾随者成群结队。午后归来,请诸神归位。

    “跳八仙”形式独特,它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傩舞形式,将中国神话中的天兵天将与道教神仙、凡间战神(七爷)相互演衍,使其达到一种境界:“神于天,圣于地”。

    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它告诉我们: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在《跳八仙》人物形象上,凝聚着他们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起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才能够镇妖压邪!先民们将《跳八仙》融于民间祭祀活动,使其驱邪、保一方平安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它提示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什么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人在自然中的和谐。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自古崇尚的是一种庄严、理性和温柔敦厚之美,《跳八仙》人物的形象就是这种审美理想的化身。

    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与一般神仙道貌岸然的形象截然不同,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加上他们为民除暴安良,斩妖除怪,又乐善好施。因此,深受百姓喜爱。

    “跳八仙”另一独特之处,是“八仙”中没有曹国舅,而以刘海代之。刘海如今不在八仙之中,但在许多地区仍位于八仙之列,明代的《列仙全传》用刘海顶替了张果老,在台湾,亦有用刘海替代蓝采和的,而萱华的“跳八仙”却用刘海替代曹国舅,这乃传说和戏曲中均没有见过的,是至今国内傩舞中表现八仙的一个稀有品种。

    这一奇特现象,旁证了该舞最早源于唐朝,作为宋朝宋仁宗的曹皇后之弟曹国舅,在起源于唐朝的“八仙”之中,自然不在其位。直到明朝中叶,正式定型的“八仙”中,才有了曹国舅。从此,“八仙”才开始代表男女老幼,富贵贫贱。这与“道教的八仙缘起于唐宋、定型于明朝”非常吻合。

    《跳八仙》伴奏乐特殊,只有打击乐,所用的锣鼓点子是民间也少有的《开场调》、《八仙调》、《打把戏调》和《转路调》等。这些“调”可称谓极为独特,演奏也别开生面,它通过几种节奏的交替变化,不仅体现了该舞的壮威,而且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打击乐的许多传统演奏特点。

    “跳八仙”还具有原始性、封闭性。所扮角色父子相承,世代秘传,上辈演什么角色,后代也演什么角色,不得更换,世代相袭。其一招一试,不得随意更改,每逢迎神大赛之年,都是提前一个多月重排,直到动作熟练,父辈点头,方能“开傩”,严防变形走样,可谓谨之又谨,就连面具、道具也由所扮者自己保管。

    《跳八仙》保持着原生态特征,其简洁、夸张、潇洒、幽默的舞蹈动作,与民间武术融汇在一起,以原始的形式表现了多彩多姿的凡间故事,把“八仙”天性纯善、玩世不恭、不畏强暴、洒脱风趣等性格,刻划得淋漓尽致,如蓝采和一边打着竹板,一边踏歌而行;汉钟离袒胸露乳,坐卧携酒,行为癫狂,且颇具仙意……其形象惹人捧腹。该地广泛流传着一首民谣:“河上杨家人,十年一届神,戴起木面壳,笑煞几多人”。因而,每逢跳傩之日,都能招来八方乡邻。清末民初更是声誉鹊起,常令县城、府治轰动。


    由于“跳八仙”十年才一次,又是世袭相传,使其传播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革命派”把其作为封建迷信活动给予打击,面具、道具统统被焚,加上老艺人相继去世,使之频于息影销声危境。


    为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1983年崇仁县组织力量深入该村抢救,寻访了健在的艺术老人,对该舞蹈进行了挖掘整理,建立起艺术档案,并于1984年完成了民间舞蹈集成,制作了图片资料。2005年“跳八仙”被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段文华撰稿)


来源:抚州市政府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