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戚国祥:爱传统更爱创新

2017-11-25 12:10:08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闫兆杰 字号:T|T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村生产队解散,戚国祥兄弟五人合办起了小厂子,生产石棉、橡胶垫等保温产品,戚国祥做技术把关。1991年,受市场影响,戚国祥和兄弟合办的小厂子解散了,他开始寻求出路.

  一个偶然机会,他在天津一个公园遛弯时发现几个小商贩正在摆地摊卖乌木蛉子盒。

  蛉子盒就是装蛉子的木质小盒子,相当于蛉子的“房屋”。戚国祥看到之后,眼前一亮,对这些精巧的小盒子爱不释手。回到家后,戚国祥开始摸索制作蛉子盒。没有老师,没有模型,仅仅凭着那几分钟的印象,他数次往返天津、大城之间选木材、找样子、跑工具。

  半年后,经过无数次琢磨,戚国祥的蛉子盒终于做成了。值得一提的是,从下定决心到做出第一件成品,他的每一个蛉子盒都从未失败过。说到这里,戚国祥拿起一个小叶紫檀的蛉子盒,小心地按次序拿出了各个组件。食槽、隔断墙、天窗……在这个长8.6厘米、宽6厘米的小盒上,零件总数竟达37个。每一个零件都极其小巧精致,组合到一起严丝合缝,妙到毫巅,这复杂和精巧程度绝不亚于微雕家王叔远手中的核舟。

  与其他手艺人相比,戚国祥的作品从设计方面来讲更胜一筹。“市场上卖的蛉子盒大多是两层盖、一层槽,我做的这个是两层盖、两层槽。为了美观,我在盒盖的周围还刻画了线条,这些工艺很难做,因为空间太小了。”1992年,戚国祥做成了110个蛉子盒,在天津市一宫花鸟鱼虫市场一经推出,很快就卖光了,顾客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

  做蛉子盒是极其精细的活,要集中全部精力,不允许有一点儿分心,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每次家人叫我吃饭,都要把声音放低,即使这样,也会惊扰到我的创作和思绪,需要好久才能缓过劲来。”戚国祥说,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鞋底蹭地面,千万不能用嘴出声。这种方法虽然奏效,但却引起了全家人的担心,特别是老伴和儿女。坚持了一段时间后,考虑到自己的身体,戚国祥决定不做蛉子盒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