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中学: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爱国主义教育摇篮

2018-09-13 18:37:2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抗日战争胜利后,毛主席赴重庆谈判,与国民党签定了“双十协定”,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贺龙再次来到学校为师生作了形势报告。全校师生建议:一是更改校名,把“随营学校”改为“贺龙中学”;二是扩大招生,调整学习内容,增加文化课比重,培养更多的人才;三是充实师资力量;四是成立图书馆,创办校刊。这些都得到了贺司令员的同意。民国37年(1948)学校奉贺龙司令员命令由大武镇迁往临汾市,同陕甘宁步兵学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军政大学。贺龙中学在大武镇办学三年,培养学生达3000余名。据初步统计他们之中任军级以上职务的有7名、地师级以上的74名、县团级以上的100多名。

  新中国建立后,方山县在原贺龙中学的基础上创办了大武中学,后更名为方山县第二中学。1985年9月,在原方山县委书记刘泽民和贺龙中学部分老校友的倡导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校友代表370余人聚会于贺龙中学故地——方山县大武镇,举行了贺龙中学建校四十周年纪念大会并恢复了贺龙中学的校名。扩建后的贺龙中学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包括:300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560平方米的办公楼,50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及厨房等附属设施,操场约500平方米。步入校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教学大楼前贺龙元帅的塑像(见照片),是为了永远缅怀贺龙元帅兴学育人的丰功伟绩,广大老校友和社会各界集资塑起的。贺龙元帅铜像是1990年6月聘请山西省美术院新田、龙启印等美术专家设计并承担塑造任务。塑造经费为三万八千元。铜像先经过多次泥坯造形,又经方山县委政府领导、山西贺龙中学领导及其校友会同志们数次审阅修改后,最后两次派人赴北京将泥坯造形照片呈送廖汉生副委员长、原装甲兵司令员黄新廷、贺龙夫人薛明审阅批准后,由山西机床铸造厂铸造。铜像铸造验收合格后,于1991年8月30日安装在石质台上。铜像设计为1.4米高,身着元帅服装(军呢大衣),半身免冠像,重130公斤。石质座台为1.6米高,座台四周大理石镜面上,正面为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题词,即“办好贺龙中学,培育四有人才”;左面为中顾委常委余秋里题词,即“学习贺龙同志,尊重知识,爱才育人的远见卓识”;右面为中顾委委员、贺龙中学名誉校长罗贵波题词,即“继承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后面为原贺龙中学副校长彭德和李长路合撰,彭德亲笔书写的碑文。座台前为石质半圆形平面站台,两面后侧与后面为石质方形低栏墙。整个铜像面向校门,背衬新建的教学大楼,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1991年9月2日在贺龙中学举行了贺龙元帅铜像揭幕仪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汉生和山西省委副书记卢功勋为铜像揭幕并敬献花篮。省党政军负责同志和特邀来宾李立功、王庭栋、吴达才、陈德贵、张法、彭德、聂占新、孙叔杨、王作义等出席揭幕仪式。已故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为贺龙中学题写了校名。校园东面原贺中二队住址一个道观的楼上设有革命传统纪念馆,是为继承和发扬贺龙元帅兴学育人,重才重教的不朽功绩而创办。馆内设有贺龙生平事迹、贺龙中学校史,国内名人书法和绘画三个展厅,共珍藏各种图片172张,名人书法、绘画100余幅。 1991年,贺龙元帅塑像及贺龙中学革命传统纪念馆被方山县委、县政府命名为“青少年德育基地”;1995年被吕梁地委、行署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又被山西省教育委员会命名为“山西省德育基地”,同时,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基地自创办以来,国家、省、市领导,各新闻团体记者,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同志等先后来基地参观,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广大新老校友、本县和本校的学生纷纷来基地参观学习、接受教育。每年接待人数多达3200余人次,使基地真正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摇篮。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