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方的传承与发展:奉化布龙

2016-09-24 21:03:48 来源:奉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吕浩铭 字号:T|T

  奉化布龙舞蹈的特点可归纳为两句话,即“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

  所谓“人紧龙也圆”,指的是龙的形象。布龙舞得圆不圆,是衡量布龙,特别是九节龙舞蹈技巧水平的主要标准。龙舞得越圆,说明技巧越高。如果舞得不圆,就会成为一条“瘪龙”。如“快跳龙”,每跳一次,整条龙在演员脚下依次越过一次,龙犹如成了一个“活的圆圈”,不断地翻滚着,越快越圆越美。在舞动时,除了三个过渡动作外,龙头手都要转身与后面舞龙身者对面而舞,这是奉化布龙区别于其它布龙的主要特征,也是奉化布龙舞得“圆”、舞得“紧”的主要技巧所在。舞动时,龙头手若跑到第三节身后抠绕出来,舞第二节的人则要紧跟舞龙头的路线,紧追不舍,后六节舞龙身的也必须左、右小跑,舞龙尾者就要连跑带跳,按龙头舞动的幅度个个“到位”,人才能跟得“紧”,龙才能舞得“圆”。使人看了有“龙圈环环扣住,龙身紧紧缠绕”之感,这就是“人紧龙也圆”的奥妙所在。

  “龙飞人亦舞”指的是九节龙的24个动作套路中有15个是舞龙者舞蹈的,如“搁脚龙”,双数舞龙者单腿跪地,单数舞龙者一脚搁在双数膝盖上而舞龙,“背摇船”,除龙头手外,全体横躺地上,用弓背摇动的力量舞动龙身。“快跳龙”和“游龙跳”是龙在舞动时,人依次在龙身上跳跃而过。这些人的舞蹈动作都在龙的流动中进行,加上舞动时速度快,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也十分紧凑,舞动时龙身迎见,“呼、呼”有声。整个龙舞动作变得“猛”,舞得“活”,龙身“圆”,形成“神”,只见龙在飞腾,人也在翻舞,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

  奉化布龙的音乐伴奏过去以“奉化锣鼓”为主,其节奏形式是“三五七”。所有乐器不管两面锣或六面锣,全都固定于一个锣架上,把锣架扎牢在一个人的肩背上进行敲打。为增加舞蹈声势,有的还加上一只小鼓和一副铙钹,由三人演奏;有的用上“龙头号子”。沿海的龙舞队也有用海螺吹号的。解放后,在伴奏方面也有发展,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伴奏形式。1955年赴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时,由奉化“九韶堂”民间吹打乐队伴奏。当“盘龙”时加上唢呐吹奏[柳青娘]等曲牌来衬托欢乐的气氛,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奉化布龙舞龙者的服饰,上身穿的是对襟上衣,下身穿淡绿色“灯笼裤”,用普通的淡绿色的布料缝制。腰上围绣花腰带,小腿扎白色的“裹腿”,脚穿草鞋。

  奉化布龙的制作和组装:龙头,用竹篾制成骨架,长为60厘米,高为100厘米(眼睛到龙角顶为60厘米,眼睛至下嘴唇为40厘米)。龙头的头颈与下面接牢的龙节口径一样大。龙头的脸部凹进,鼻子耸起。两只角似鹿角。龙嘴张开,两片嘴唇张开的口高30厘米。龙头的骨架用白布包扎,用广告颜料画龙头,然后用清漆覆盖颜色。龙的眼睛用有机玻璃制成,可以装灯放光。脸部两侧可以装上数量不等的竹箭片,以示威武。眼睛边装上用硬纸板剪成的睫毛。嘴唇里面装上两排铮亮的铅皮或硬资料薄片剪成的牙齿。龙嘴下的胡须用麻线或绵纶线做成。龙节,显圆筒形,用竹篾编制。龙节的直径为20厘米或25厘米,长为25厘米或30厘米。龙面布,底色为黄色或青色,上面印上一片片的龙鳞。龙面布宽33厘米,加上两边各为18厘米的“龙百脚”(色彩也可选择黄色、绿色或白色),共宽69厘米。九节龙身分为8段,两段之间240厘米,加上龙头和龙尾共长18厘米。各段间距均等。龙肚布,宽为36厘米,长与龙面布一样,色彩可选择白色或黄色。龙尾,用竹篾编成,长60厘米,与第8节龙节相接处的圆直径为25厘米或20厘米,往后圆径逐渐缩小,成蛇尾样。龙尾巴最后部分装上竹箭片,呈现鱼尾状。竹箭片长度可自定。龙棒,9根,用杉木制成,每根长128厘米。龙筋,由麻绳或塑料绳制成,装在龙面布与龙节之间,与龙面布长度一样。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