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润元宵节:放花灯燃爆竹 舞龙舞狮

2017-03-06 18:42:55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张美玲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宫廷流传到民间。此外,道教云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寿诞,所以又称上元节。天官大帝主司赐福之事,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庆祝天官之寿诞。从古至今,人们除了出游、赏月、燃灯放焰、舞龙灯、舞狮子、击太平鼓、跳秧歌、踩高跷、猜灯谜、饮酒行令,正月十五还时兴吃元宵。元宵即“汤圆”,是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糯软细润,香甜可口,有团圆美满之意。“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宋代民间最早流行的元宵叫“浮元子”,到明朝才改称“元宵”。光绪十七年《丰润县志》记载:“元宵,男女出游以散百病。前后张灯各三日。”光绪版《滦州志》记曰:“上元节,城内通衢张灯三夜,扎缚松荛作牌坊,高二三丈,灯火满悬其上,光夺星月,放烟火于冲衢,有火树银花等名目。四乡男女出游者,入城纵观,亦升平景象也。女子于是日,请紫姑问卜,作秋千戏,乡间多有之。”<古今图书集成.>卷四引<异苑>:“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嫉,死于正月十五夜。后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捉者觉动,是神来矣。以占众事。胥,婿名也。曹夫,大妇也。”又引《显异录》:“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 “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民国二十年《迁安县志》则曰:“正月十五日为三元夜,又名元宵节。放花灯、燃爆竹,乡人多于是节演办杂剧,如秧歌、汉船、狮子等,亦古之傩礼也。过元宵节即撤去天地位。”清代滦州学正左乔林曾赋诗曰“元宵花鼓咚咚响,士女欢腾庆岁丰。点缀太平春富贵,满城火树月灯红”。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许多乡村都举办花会,演出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热闹非常。80年代以后,一些大型企业或企业家到了晚上还要举办大型烟火晚会,届时,烟花绽放,五彩缤纷,火树银花,别致新颖。城镇的男女老幼及乡下的青年人等,都拥到街道两旁饱享眼福,可谓是人山人海。 此外,“猜灯谜”又叫“打灯谜”也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组织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一到十五,农村每家户户碾糯米面,做元宵、煮元宵。九十年代以后,城乡的街道旁有了专门摇笸箩制作元宵的个体商贩,人们开始到街头购买,从此自己做元宵的家庭逐渐减少。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元宵实现了商品化。商场里的元宵到时上市,包装精美,色白如雪,大小均匀,品种多样,既方便又便宜。且为馈赠亲朋的节日佳品。元宵节一过,意味着春节庆祝活动彻底结束,人们开始进入新的常的生产生活。(张美玲)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