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县梆子戏:风格独特既硬重又轻柔 演出与宗教民俗密切相关

2017-12-28 18:43:22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丰县梆子戏是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早年在以丰县蒋单楼村(今王沟镇单楼村)为中心的丰县城乡流行,后流布周边各县。今黄河以南、淮海以北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仍是丰县梆子戏的主要活动范围。“无丰(丰县)不成梆”和丰县是“梆子戏窝”的说法至今还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丰县梆子戏源于明朝时期随移民传入丰县的山西、陕西梆子,经与本地民歌小调、杂耍曲艺、说唱艺术以及方言俚语、风俗民情相结合,再经过几代丰县梆子戏艺人潜心打磨,形成了在以丰县为中心的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代表性地方戏曲剧种。

丰县梆子戏的声腔主要由山西、陕西梆子衍化而来,在调式、旋律节奏以及语言音韵和演唱风格上,都体现了丰县方言介于中州语系与吴越语系之间,既硬重又轻柔的独特风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特点是:男演员多用假嗓演唱;女旦和坤生用真嗓演唱,只有少数高音域偶尔使用假嗓演唱。既有先吐字后行腔的,也有腔随字后的,往往因人而易。

丰县梆子戏延续时间最悠久的艺术流派是以蒋花架子(1745-1828)为代表的蒋派。其一生学戏、演戏、教戏,对梆子戏唱腔音乐的发展竭尽全力,从而逐渐形成了做工优美、唱腔丰富、程式规范的蒋派(门)。

丰县梆子戏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分工精细。什么样的嗓音决定什么行当,什么行当扮演什么角色,都有严格的程式与规范。

丰县梆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文场为“板胡,武场为板鼓和"梆子。乐队编制一般为剧种专用乐器,板胡板鼓梆子大锣小锣铙钹,外加一个常规民族管弦乐队,人数不限,无固定模式。

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民间艺术,丰县梆子戏的演出与宗教、民俗密切相关,早年演出的场所主要是庙宇戏楼、戏台、戏园。如:县城西关城皇庙戏楼(建于1552年前,1953年拆除)、县城南关火神庙戏楼(建于1566年)、赵庄集泰山奶奶庙碧霞祠戏楼(建于1639年)、食城集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城北华祖庙戏台(建于清顺治年间)、戚庄白衣庙戏台(建于清康熙年间)、李胡集白衣圣宫庙戏台(建于清康熙年间)、城南三官庙戏台(建于清乾隆年间)、城西许庙白衣奶奶庙戏台(建于清道光年间)、华山泰山奶奶庙戏楼(建于1940年)、县城同乐舞台(建于1933年)、新丰戏园(建于1934年)等。(戚晓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