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城县王集残疾青年:靠卖麻花自食其力一天只吃一顿饭

2018-08-09 16:12:27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在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衡水闹市区,一个走路有些跛脚,说话也不流利的瘦弱青年或拉着小车沿街叫卖,或临时摆摊设点,小小的麻花是他维持生计的唯一指望,因为只有卖出去麻花才能有钱吃饭。为了不成为家人的负担,也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阜城县王集乡残疾青年孙金玉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只身来到城市打拼,梦想之路上,他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早出晚归靠卖麻花自食其力

  市区报社街与新华路交叉口,基本上是孙金玉每天晚上7时到11时摆摊的地方。一个小小的推车、一个放着舒缓音乐的音箱、一个装满麻花的纸箱,还有一张可以摆放麻花的折叠桌就是孙金玉的流动店铺。

  由于脑瘫后遗症的影响,孙金玉在语言表达上不是很流利,记者听起来也比较吃力。尽管这样,孙金玉非常乐意与人分享他的“经商之道”。“半年前,我开始接触到这款麻花产品,它包装个性、口味香甜可口,而且价格也不贵。”为了打开销路,他还做起了微商,“线上、线下两条路,希望多挣些钱,这样离梦想就更进了一步。”

  为了多挣些钱,孙金玉每天8时从住处出发,一直到深夜11时才收摊。他说,自己每天早上和中午一般不吃饭,只有晚上收摊没事了才啃个馒头就袋咸菜。 “能吃上一顿有滋有味的大饼就是改善生活了。”从他坦然、乐观的笑容中可以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在他心里根本算不得什么。记者问他:“一天只吃一顿这么简单的饭,身体能受得了吗?”他拍拍胸脯说:“小伙子家,身体壮着呢。”

  努力学习渴望改变命运

  孙金玉的残疾并不是天生的。刚刚出生几个月时,因为一次持续高烧,他得了脑瘫,落得终生残疾。“我起码还能自食其力,还有好多躺在病床上不能自理的残疾人,他们还不如我呢,我挺知足的。”孙金玉一向心态积极乐观。

  在智力方面,孙金玉也不比正常人差多少。“从小学到初中,我都是正常上学,学习也很刻苦努力。”回忆起在学校的那段时光,孙金玉突然有些情绪激动,他眼睛湿润,嘴角微微颤抖,刻意仰起头,控制不流下眼泪,但不知是何伤心事触动了他,一行泪水还是不自主地从他右侧脸颊滑落。

  孙金玉说,从小学到初中,总是有同学拿他的身体缺陷取笑他,那时候,他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不再忍受住校期间同学的欺负,孙金玉选择走读。无论酷暑严寒,刮风下雨,他每天骑三轮车行程8公里往返于学校和家。为了能上早自习,他每天凌晨5时半从家出发,天黑下晚自习后再赶回家。

  初中毕业后,孙金玉来到衡水农校学习一技之长。在这里,同学和老师给了他家人般的温暖和无私的帮助。“毕业后,我和好多同学一直保持联系,他们都非常关心照顾我。”

  为了不成为父母的负担,孙金玉尝试着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每回都在工作不久后被辞退。“我知道他们是嫌我动作慢,工作效率低。”一次次碰壁,让孙金玉很受打击。

  儿行千里母担忧。看着儿子在外受累,孙金玉的父母很是心疼。他们让儿子在自家的雕刻厂学习雕刻手艺。孙金玉心灵手巧,雕刻手艺也日益精进。但由于经济原因,父母的雕刻厂只经营了一年多就关门了。

  孙金玉说,父母年纪大了,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好,他绝不允许自己“闲置”家中,成为家庭的负担。2015年初,坚定勇敢的他再一次选择外出谋生。他主动找到市残联,在残联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来到市区商贸城内的古玩城学习书画装裱和毛笔制作工艺。“在这里管吃管住,还能学手艺,我很满足。”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孙金玉又学会了一门手艺,他高兴地说:“艺多不压身。”

  灿烂的笑容是他最鲜明的表情符号

  尽管学了很多手艺,但在残酷的就业现实下,孙金玉仍觉得很无奈。他说,目前,卖麻花是维持生计的唯一办法。但是他担心天气越来越冷,摆摊卖麻花的生意也会不好做了。能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成了他的心愿。

  “我是残疾人,我特别能理解残疾人的痛苦和不易。我想办一个残疾人托养机构,让残疾人在一起生活交流,这样就能减轻家庭甚至国家的负担。”这一直是孙金玉心里的一个梦。他说,也许,现在看来,这个梦很不现实,甚至说出来会有人取笑他,但他愿意为了这个梦努力前行。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