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霍城:搬出穷窝窝 开启幸福新生活

2020-06-23 16:59:00 来源:甘肃山丹政府门户网-首页 作者:李隆基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为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山丹县霍城镇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结合“五个一批”脱贫工作要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为目标,对标时间节点,精准执行政策,严格责任落实,全镇213户贫困对象如期顺利入住新居,从根本上解决居住在“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问题,群众树立了自力更生的信心,坚定脱贫致富的决心,为脱贫致富奔小康奠定基础。

聚焦工作责任“再压实”,确保群众“搬得出”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贫困地区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镇党委、政府的奋斗目标。为切实把易地搬迁这项民生工程组织好、实施好,霍城镇成立了以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其他副职领导为组员的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牵头抓,副职领导协助抓,村社干部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压实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和党政主要领导的第一责任,做到了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效果到位。同时镇党委、政府将搬迁工作纳入16个村年度考核范围,并作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采取每周通报、每月调度、每季督查、年度考核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问题,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进度,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工作任务。

破解难题送上“定心丸”,确保群众“稳得住”

坚持按规划、分年度、有计划地组织实施,遵循“自愿筹资、自愿迁出,集中安置”的原则,破解难题,力求打造一个集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功能型小区,为贫困群众送上“定心丸”,让群众既能“搬得出”又能“稳得住”。按照国家《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方案》,镇党委、政府认真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投入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3409.5万元,人均补助43000元,修建占地面积8361㎡,总建筑面积13502.53㎡的框架结构住宅楼四栋、平房一栋,抗震设防烈度7度,于2017年7月开工建设,2018年9月底竣工,10月开始搬迁入住,解决了全镇16个村213户建档立卡户757人的住房问题。同时争取项目资金548.57万元,配套后续产业养殖暖棚107座,推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采用“贫困户出租大棚、提供劳力、扶贫贷款入股合作社”的形式,吸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213户参与合作经营,贫困户每年可获得资产收益3000元,初步解决了贫困户增收无产业、发展无后劲的难题,有效增强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构建了“户户一座棚、个个可脱贫”的精准扶贫工作新格局。

构建扶贫产业“新格局”,确保群众“能致富”

围绕搬迁群众脱贫需求,在全面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同时,结合地理气候和生态优势,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产业扶贫规划,建基地、搞加工,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贫困户增收”双赢的目标,促进贫困人口984户3140人稳定就业和增收,夯实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长效基石。全面推行“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品牌树在产业链上”的“四链”模式。依托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探索出“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捆绑抱团+合作经营”“公司+贫困户”“土地租赁+返聘务工”等8种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或就地务工实现脱贫。截止目前争取省市县项目资金420余万元,构建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扶贫车间、鲜灵民丰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6个产业联合体,与贫困村、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主体5个,累计受益产业贫困户428户,搭起了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连心桥,极大程度上激发了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近年来,霍城镇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民,通过以土地、劳务、资金等要素参股入社,转变为合作社的股东或工人,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生产没项目、管理缺技术、销售没门路的难题,基本形成了“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搞产业、人人当股东”的产业发展模式,助力全镇实现产业振兴、农民增收。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