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位奇:“挖”旅游资源,“带”产业脱贫

2020-10-16 08:00:00 来源:甘肃山丹政府门户网-首页 作者:李忠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山丹县位奇镇以新开村评定为国家旅游扶贫示范村为契机,依托赐儿山景区旅游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开发与运营,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发展战略,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产业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扶贫”齐头迈进的强劲势头。

聚力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支撑逐步强化。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易地扶贫搬迁、一事一议、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大力实施改造硬化道路、铺设面包砖、镶嵌路沿石、架设旅游路灯、安装围栏等工程,村庄街道逐步美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新开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平整耕地4051.5亩,修建节水管道32公里,“血管渠”“补丁地”成为历史,村级发展活力将进一步释放。逐步完善景区乡村旅游要素,引进山丹县众众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参与赐儿山景区开发建设,投资4500万建成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集贸市场、休闲广场、生态长廊、农产品展销中心各1处,高标准旅游厕所2座,安装垃圾箱10个,修建四喜娃娃精雕1座,景区配套功能设施逐步完善,乡村旅游发展要素进一步齐聚。

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脱贫动力逐步增强。实施“旅游+”脱贫攻坚模式,新建“扶贫摊点”19个、产业培训中心1处,打造农家乐休闲园2处,动员景区周边农户将闲置的房屋以资源形式入股企业分红。目前,已有10户40多间农房已达成资源入股意向,预计景区农户每年可增收3000多元。同时将19户贫困户扶贫摊点折资入股金禾公司山丹分公司,贫困户每年获得560元的红利;将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钢架大棚折算入股企业,贫困户每年获得1200元的红利,持续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实施“旅游+”集体经济模式,由村集体将2300亩荒滩折资入股,打造“七彩田园”旅游风景线、农业观光采摘园;将300亩荒地入股合作社,打造玫瑰基地;与企业签订15年的景区开发协议,将建成的基础设施、农房等资源入股,村集体每年收益5万元,实现了土地资源转化增值与集体经济稳步增加的良好局面。实施“旅游+”务工就业模式,依托景区建设及运营,带动30余人就地就业务工,年工资收入5万元以上。同时,吸引周边有意向的贫困户参与扶贫摊点的合作经营,实现精准扶贫户“一户一摊点”产业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贫困户就地就近务工。实施“旅游+”节会经济模式,成功举办两届“赐儿山民俗旅游文化艺术节”,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吸引小商家、小商铺200余家入驻,日交易额达10万余元,景区影响力不断扩大,庙会经济、节会经济已成为新开村新的发展引擎。

坚持旅游带动引领,脱贫后劲持续提升。大力支持赐儿山景区发展,配合实施赐儿山景区四期规划。目前,以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大棚、生态长廊、景区停车场、观景台等工程为主要建设内容的一期、二期规划已基本完成,后续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实施三期、四期建设,建设民俗舞台、滑雪场、民俗度假区、游乐设施等项目,做好村级管理与景区建设的结合文章,着力打造民俗庙会,不断丰富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提升新开村乡村旅游影响力。加大“赐儿山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品牌宣传力度,以“四喜娃娃”为核心,加强文创产品制定营销力度,加快文创产品展销中心的建设运营。同时强化“新开羊肉”“睿裕祥”枸杞等本土特色产品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连接,持续打造赐儿山旅游品牌,打响新开村特色旅游知名度。依托赐儿山景区建设,积极引导本地及周边群众围绕乡村旅游创办景区商铺、旅游民宿、特色农家乐,吸引群众开展投资创业,参与景区运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使新开村乡村旅游真正成为民俗生态文化旅游的靓丽名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在新开村来了一场“美丽邂逅”,民俗文化与产业发展在新开村演绎了一出“经济大戏”,通过对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新开村的产业带动势头强劲,群众依托产业致富的路子也越走越宽。(李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