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又枨:默默奉献 新中国微分方程学科先驱

2018-10-20 20:21:52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申又枨,1901年6月13日生于山西省高平市。原名申祖佑,曾用名申幼声。后来由父亲改名为申又枨,其寓意是:在春秋战国时孔夫子的七十二个得意门生中有一位是山西人,名叫申又枨。父亲申声之,母亲李氏;夫人余嘉傲,生于1904年9月13日,曾任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体育教师。长女申荔旋,次女申蔼旋,子申同健。申又枨,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是在新中国建立微分方程学科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从事函数论及微分方程的研究。主要成就涉及复变函数的插值理论。

  1922至1926年在南开大学学习,一年级时是化学系学生,因对数学感兴趣,从二年级开始转到数学系学习;毕业后于1926至1927年期间在南开中学教书;申又枨于1927至1931年期间为南开大学助教;接着,于1931至1934年去哈佛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并在1935年得博士学位;1934至1935年在南开大学教书;

  1935年应江泽涵教授的邀请,到北京大学数学系教书。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共赴国难到昆明,是西南联大的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随北京大学师生回到北平。在1947 至1949年期间,申又枨是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代理系主任。1951 年他应邀去沈阳东北工学院数学系访问和工作。在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马寅初校长点名调申又枨教授回北大执教,并于1953年出任微分方程教研室首届主任,直到1978年4月22日逝世。

  申又枨的一生经历了78个春秋,正逢中国历史多变的动荡时期,从封建的满清皇朝到军阀混战到中华民国,从抗日救亡运动到解放战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的建设,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到“四人帮”的覆灭,其中先生的许多喜怒哀乐犹如空中烟云俱往矣,惟倾心的事业及其献身精神将有传于世。

  新中国微分方程学科的先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当时知识分子全面学习苏联,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重要的学术标准,而且认真探索新路。当时数学界从苏联的经验中看到,微分方程和概率统计是数学联系实际的两大触角。这样,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先后于1953年和1955年设立了微分方程教研室和概率论教研室,并由系主任段学复邀请申又枨教授和许宝騄教授分别出任教研室主任。

  其时,申又枨教授原来的研究方向是复变函数的插值理论,也涉及一些由微分方程定义的特殊函数。在解放前,他已经有意于对数学物理方程(或一些特殊的微分方程)的研究,曾打算研究空气动力学中超音速机翼的振动问题。这次被任命为微分方程教研室主任,他不辱使命,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工作。

  他在其职,谋其事,为教研室的发展而操劳。首先是帮助年轻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为此教研室从1953年开始同时举办了两个读书班:常微分方程方面攻读俄文版的斯捷潘诺夫的《微分方程教程》,而偏微分方程方面则是俄文版的吉洪诺夫的《数学物理方程》。这是大学本科二三年级的两本教科书,但当时对一些“提前毕业”的年轻助教而言,其中也有难点。例如,微分方程的解关于初值的可微性定理包含着不易理解的分析推导;又如,数理方程的波动理论涉及并不简单的物理概念,等等。申先生对我们的问题总是耐心听取,并且一起讨论,帮助解决。当不能立刻解答时,他就把问题带回家,在精心准备以后,再向我们作详细的讲解。这里不单是问题的解答,通常还带着学习方法的启示。

为祖国的数学发展默默奉献

  申又枨教授在东北工学院教书期间(1950至1951学年)曾去哈尔滨访问。也许是地理位置的关系,哈尔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有俄文书店的城市。申又枨喜欢逛那里的书店,在一次偶然的浏览中发现了有两本使他爱不释手的俄文书。一本是B.涅梅茨基和B.斯捷潘诺夫的《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另一本是索伯列夫的《泛函分析》,它们对当时的中国数学界还是陌生的著作。申又枨购买回沈阳后,就组织朋友把它们分别译成中文出版。后来,这两个中译本在国内成了流行的读物。事实上,申又枨教授非常重视数学新分支的萌芽。

  1954年申又枨教授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在北京大学举办了面向全国的暑期讲习班,为各地高等院校培训常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方程基础课的师资。常微分方程和数理方程的课程大纲分别由申又枨教授和吴新谋教授主持制定。这在中国数学界属于最早的暑期讲习班之一。听讲者十分踊跃,挤满了北京大学第一教学楼的大教室,其中既有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也有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在炎热的夏天他们求知若渴。主讲者除资深教授申又枨、吴新谋和彭桓武外,还有年轻讲师谷超豪和叶彦谦等,他们也都怀着光荣的使命感,为国家培养急需的教学人才而不遗余力,其实当时的苏联教材刚引进新中国,他们也是边学边讲。教员与学员齐心合力,学习气氛非常浓厚,讲习班是名符其实,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戚晓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