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崔德华:鞠躬尽瘁名千古 为民立命德万方

2018-10-20 20:43:19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两学一做”是一把标尺,每一名党员都应该对照这个标尺,量一量自己距离这个标尺有多远?如何去做才能靠近或者达到这个标准?作为一名党员,要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绝对忠诚,不断向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前进,才能向党和人民交上自己的合格答卷。 

  电脑旁放着一板没吃完的盐酸伊托必利片,旁边是学习笔记、蔬菜合作社下一步实施方案,还有本子上记录的关于河泊村文化旅游的几个设想。但这些所有的蓝图、方案、设想都在2017年7月30日戛然而止。

  崔德华的生命定格在51岁。他带着满心的眷恋,满心的不舍,离开了挚爱的家人和放不下的乡亲们。

  从2015年夏天到山西省高平市寺庄镇河泊村担任第一书记,崔德华就把心思都放在了村里。这两年,村里的水网电网改造了,破旧的村路修好了,还建了公厕装上了路灯;村外曾经疏于管理的梨园如今纳入了合作社,一年两次的农机培训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丹河岸边的香菇棚迎来了收获的好时候……河泊村真是变了大样子。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可崔书记,你啥时候再回来河泊村呢?看看咱的梨树,看看乡亲们啊!还有啊,这几天棚里的香菇就要上市了,长得可大呢!”“等我好了就回去,你们等着我。”在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病房和乡亲们通过视频聊了家常。朴实的话语,殷殷的期盼,乡亲们盼着他们的崔书记,可崔德华却再也看不到河泊村的一草一木了……

  让时间回溯到两年前,去追寻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生命足迹。

  图为崔德华生前在病房接受记者采访。

  图为崔德华和村两委班子研究村务。本报记者 张理锋 摄

  第一个报名当第一书记

  2015年,我市开展了选派市直机关优秀干部到建档立卡贫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得知这个消息,当时担任晋城市农机局农机推广站副站长的崔德华立刻报了名。市农机局副局长许生荣说:“德华是局里第一个报名的。他平时工作特别踏实主动,我们农机推广工作本身也和农业有关,当时经过综合考虑后,就确定他和我们局里另外两位同志为市农机局下派到村的第一书记。”

  这事儿,崔德华记得很清楚。7月28日,他在病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15年8月中旬,我到高平市委组织部报了到。经过培训后,8月25日背着行李到了河泊村。至于为啥主动报名,因为我是党员,农村长大的,我了解他们的生活,愿意到村里工作,踏踏实实做点儿事。”

  1966年,崔德华出生在高平市米山镇云东村。他说:“我是个农村孩子,后来念书又考的农业机械化学校,我觉得命里注定就是要和农村、农业、农民打一辈子交道。”1988年他从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晋城市农机研究所工作。1999年调入市农机局。妻子卫建梅说:“他的工作就是推广农机新技术,经常下乡,就喜欢村里的生活。特别是到河泊村后,电话一响,只要是村里的人,一聊就是老半天,高兴着呢。”

  到村里当第一书记,就意味着大部分的时间要待在村里,家里自然就照顾不到。崔德华的老父亲80多岁了,患有脑梗,一直跟着崔德华生活。卫建梅是最后一个知道他报名当第一书记的人,可她没埋怨,而是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重任:“老人我照顾。我知道他的性格,他是想去村里做点儿事。只要他喜欢,我支持。”

  人的一生总是在各种选择中度过。去留之间,取舍之中,考验着智慧,更照鉴情怀。

  “为什么要去基层当第一书记?”经常有人问起崔德华这个问题。因为对于当时年近五十、生活稳定的他来说,去农村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并不容易。是什么样的召唤,让崔德华主动申请当第一书记?是什么样的牵挂,让他愿意放弃舒适的生活到乡村工作?“因为是党员,因为觉得自己有一份责任。”——这是崔德华当时的回答,也是他用生命做出的回答。

  河泊村位于高平市寺庄镇北部,是丹河的发源地,也是高平大黄梨的主产区。全村有215户730口人,以种植传统农作物、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32户100口人。村支书孙瑞国说:“德华刚来的时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认真。他挨门挨户地了解情况,特别是那32户贫困户。他拿着小本子一项项记录,大到家庭收入、致贫原因,小到一天用多少药、烧多少煤球,把贫困户的情况分门别类整理后就有近百项之多。”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