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年说鼠

2020-02-29 08:00:00 来源:高平市政府 作者:山西高平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鼠居十二生肖首位。在我国,老鼠还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虫、李太夫等别称。《山海经》中有“状如鼠而鸟翼”的寓鸟,有“状如兔而鼠首”的飞鼠等。一直以来,人们为惹人生厌的老鼠能居生肖首位感到惊异,也为此编出了一个个传说,但是,要理清这个子丑寅卯,那可是真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古代不少学者也在探讨十二生肖的由来,但由于没有资料佐证,往往不得要领。就连朱熹这样的大儒都只能说“其以十二物为十二神,相承已久,亦未见所从来,并阙之,以俟知者”。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第34卷的《十二相属起于后汉》中认为:“后汉时其说甚行,更推之汉以前则未有言及者,窃意此本起于北俗”。也就是来源于少数民族文化。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大力宜扬,汉文化十二生肖“外来说”乃至“文化文化系来说”粉墨登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西域或突厥说”和“巴比伦十二宫说”。

  1906年法国学者沙畹在《突厥十二动物轮回》中提出“十二生肖起源于西域或突厥”的假说。1929年郭沫若在其考古论著《释支干》中提出“巴比伦十二宫”的观点:中国十二生肖来源于古巴比伦的十二宫,十二兽历形成之后,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扩散:向西的路线逐步到达了希腊、埃及;向东则传播到了印度和我国内地。古巴比伦人的天文学(星历)知识早在公元前19—18世纪便已传至我国内地,殷人称之为十二辰或十二支,但仅用于推算节气和日月交食,并与传统的十二干相结合用于纪年。而与此相关的十二兽历却未用而湮没。在印度被改造后的十二兽历约于公元前3世纪初,沿“丝绸之路”传到了我国,汉文化赋予其许多新的文化内涵,嬗变为十二生肖。十二生肖经历第二次本土化后,传播、扩散至周边地区的民族和国家。与十二生肖“外来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土说”。持有本土说观点的不仅有中国汉学家,在上世纪初许多外国汉学家,如劳费尔、伯希和、吕德尔、贝利等,他们也都认为十二生肖起源于中国。两种观点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学者们纷纷发表文章互相抨击。

  随着新中国成立之后考古发掘逐渐规范,新出土的大量文物开始佐证历史,其中与十二生肖相关的文物有甘肃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等,“外来说”被彻底击败,文化自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彰显。但是,现存史料只能证明生肖不是从国外引进来的,依然说明不了生肖是如何在国内发展演变的,因此也诞生了“图腾说”“动物崇拜说”“天文说”“地支说”“多种成因说”等多种观点。“图腾说”认为,古姓和生肖同源于图腾。“动物崇拜说”认为,十二支与动物的对应关系起源于上古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天文说”提出,十二生肖是从古人观察天象而诞生,而且有些生肖就诞生于对星象的联想,寅虎之例最为典型。“地支说”认为十二生肖源于十二地支,是古人“远取诸天”的产物,地支和属相都是用来记载岁星一周天这十二年的方式。“多种成因说”则体现了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观点,常峻在《中国生肖文化》里说:“十二生肖源于远古先民的十二兽纪历法,这种纪历法又与原始动物崇拜及图腾崇拜分不开。”随着时代的发展,生肖作为一种潜在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从多方面吸取营养,既有人们对天象的观测,对自然的认识,又有人们从日常的生活、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智慧结晶。经过数百年以至数千年不同文化的交融汇合,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才最后形成。

  “多种成因说”没有以偏概全,而是平等看待每种因素在生肖文化形成过程中的功劳,因此显得更加客观。毕竟文化的发展是复杂曲折的,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具体总结的话,中国流行的十二生肖,主要是古人对天文星象和动物崇拜长期发展认识的最终结晶,同时这一文化的发展,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不难想象,在上古时期,人们没有沙漏、水运钟,更没有机械表、石英表,安排一天的劳动,只能靠观察太阳的位置,以及动物的活动规律,由此得到一个模糊的时间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而十二生肖大体上是按照生产生活中看到的动物活动现象来安排:子夜老鼠开始活动,四处求食填饱肚肠;老牛辛勤了一天,静静地咀嚼草料;虎在山林中潜伏爪牙、捕捉猎物;兔子趁黎明前的黑暗出去喝水吃草;太阳出山后,山边涌起云雾,让人想到是水中的大蜃在吞云吐雾,后来又认为是龙在行云布雨;变温动物的蛇也爬出洞晒太阳,经常吓到在田中劳作的农夫;中午马来回跑动,那也是原始社会的交通高峰期;午后草上的露水晒干了,是放羊的大好时机;吃饱的猴子在树上追逐打闹,度过一天最快乐的时光;太阳下山后鸡开始回家上架,为第二天打鸣养精蓄锐;夜间狗不时鸣叫几声,或是迎接主人回家,或是吓跑对家中的鸡图谋不轨的黄鼠狼;猪吃饱了食,酣睡中哼哼几声,也许是做了一个好梦……原始社会的十二个时辰就这样匆匆而过。

  如今生活环境变了,人们开始不解,为什么要把老鼠列为生肖之首?除了它的活动规律之外,古人确实是崇拜老鼠的。农耕时代人是第一生产力,部落人丁兴旺,不仅可以从事生产,还能扩大部落的势力。而老鼠一个月就能产一窝仔,一窝产5至10只甚至更多,是典型的多子的象征。不仅如此,古代人已经有了财富的概念,开始积蓄财富,而老鼠也喜欢储蓄粮食过冬,至今还记得以前收秋之后,村上人往往要到田野里找搬仓鼠的洞寻找粮食,多的时候,可以挖到数十上百斤玉米、高粱。所以农村一直流传“老鼠有三年余粮”的说法,老鼠“驾到”,意味着这户人家粮食有余、生活富足,当然是个好彩头。一些地方还认为,老鼠叫声如数铜钱一般,俗称“老鼠数钱”。清代学者薛福成在《庸奄笔记》中说:“北方人以狐蛇猬鼠及黄鼠狼五物为财神。民家见此五者不敢触犯,故有五显财神庙。南方亦间有之。”据此风俗,北方一些地方也把老鼠当做了民俗文化创作的对象,有的用面粉蒸成老鼠背上驮着元宝的食物,祈盼来年发财致富。北方普遍将老鼠与多子的植物组合创作年画、剪纸、刺绣、泥塑等,如“老鼠偷南瓜”“老鼠偷白菜”“老鼠采石榴”“老鼠摘葡萄”“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等,寄托着人们祈求丰收和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愿望。久而久之,老鼠便成了受欢迎的小动物了。(申小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