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炎帝与高平文化遗存】治麻为布,再也不用兽皮遮身了

2020-05-25 08:00:00 来源:高平市政府 作者:山西高平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人类最开始是裸体生活的,这个阶段大致在约300—400万年左右,依照进化论的历史分析,当时猿猴还没有进化成真正的人,还只能称为猿人,猿人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依靠自身皮毛和热血渡过了生存危机,裸体生活了200多万年。

  进入石器时代以后,原始衣物阶段又分为了草裙阶段和兽皮阶段。草裙阶段大约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草裙是采集经济的产物,人类采撷植物过程中,用草叶和树枝捆扎在腰间作为裙子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典型的就是现在夏威夷至今还在跳的草裙舞。以草叶树叶披挂为衣,一来性脆易烂,二是保暖效果不明显,于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就发展到兽皮阶段。随着人类的成长,狩猎较之人类早期变得容易起来,起初猎获的兽皮出于仿生的好奇被披在了人类的身上。随着大动物的猎获,大型动物的骨头被磨成了骨针,锋利而薄的骨片被用来剥割另一些动物的皮与肉。随着动物蛋白的进食,人类有了容量更大的大脑,人类最初的缝纫诞生了,兽皮装也就诞生了。

a96be8ab2c8d4d198011e9287b13f8af.jpg

羊头山炎帝文化广场

  随着炎帝创立的农耕文化的发展,播种五谷成为部族的主要食物来源,人类的繁衍也使得兽皮衣数量严重不足,衣物发展发展到了以植物纤维为主要对象的阶段。这个阶段也分为两个阶段,即:无纺织阶段和纺织阶段。起初的植物纤维制衣是使用树皮的,人们将成块的树皮从树上剥离,经过拍打、浸泡、晒干等工序,使之变得平滑、柔软,然后缝成一块可以遮羞的树皮布。直到数十年前,考古学家在海南还见过这种树皮布的实物,而制作方法在云南哈尼族、海南黎族和台湾阿美族中至今还有流传。国际上有人类学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指出,东南亚蒙古人种诸民族最古老的衣服原料,其本来都是树皮布,其后才被纺织布料所取代。

73128fb19eb44892b3a01eb9651415a3.jpg

泛亚民博会上哈尼族人展示树皮衣制作绝活

  树皮布是无纺布,而随着植物纤维的氧化,容易失去韧性,逐渐破败,远不能满足生活需要,于是人们在制作树皮衣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纺织布,树皮的最外面的表皮去掉,取里层的树皮,经过一整套制作树皮布的工序后,然后巧妙地取其纤维,纺成线,织成衣服。后来,人们开始利用大麻、苎麻等纤维更加细长的草本植物纤维,采取沤渍、剥离、剖缕、搓绩、纺织等工序制成麻布。沤渍法早在新石器时期后期就出现,距今69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段三股麻绳和一段两股麻线,同时还出土了最原始的纺纱工具纺轮。这一切都印证了炎帝时代治麻为布的史实。一些炎帝神农的画像以穿树叶衣的形象出现,这显然是不妥的,炎帝创造发明治麻为布,制作衣裳是时代的一大进步。他既是纺织技术的推动者,也是分享时代文明的受益者。

c3c7044933184c14b6064e5458b70060.jpg

炎帝功绩——制丝帛

  高平是炎帝故里,麻纺、丝织文化也延续至今。高平曾广泛种植亚麻用于麻纺,在棉纺代替麻纺之后,用麻搓制的绳索还行销不衰,几百年来上党潞麻畅销天下就是作为麻绳的原材料,高平也是“潞麻”产区之一。如今随着化纤的发展,潞麻已经被弃种。应该说,丝纺织技术与炎帝也有大有渊源的。人类最开始对蚕的关注源于采摘。旧石器时期古人食物大部分来自采摘,采摘的对象既有野果、籽实,也包括活虫、虫蛹,这是古人蛋白质类食物的主要来源。至今在我国云南以及非洲、南美等地区,虫子仍然是饮食中的一大块内容。不难推测,古人类的食谱中,蚕及蚕蛹也是常见的。食用蚕蛹时需要剥去表面的蚕丝,而废弃后的蚕丝蓬松细软,很有可能被古人类收集起来用作丝棉御寒。伴随着麻纺织术的发展,蚕丝开始被用做纺织衣物的来源,由此探索出了煮茧缫丝、纺丝织绸的一系列工艺。当天然采摘的蚕茧不能满足纺织的需要时,古人类又开始探索出了人工养蚕的技术,提高蚕茧产量,这应该就是人类发现和利用桑蚕的过程。《礼记·礼运篇》载:神农炎帝“治其丝麻,以为布帛。”《路史》亦云: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这些史料的记载都说明桑蚕的被发现利用应该始于炎帝时期。黄帝之妃嫘祖应该是人工养蚕的创始者,缫丝技术的提升者,但利用野蚕资源应早在炎帝时期。高平丝织产业历史悠久,所产的丝绸锦缎汇至长安,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货源地。隋唐宋元明清,关于潞绸的史籍记载比比皆是,倍受皇室宫廷、达官贵人的喜爱。如今高平境内的吉利尔潞绸公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潞绸织造工艺的传承企业,近70年来所产的锦缎产品畅销全国,是北方丝绸行业的领军企业。该公司开发的丝麻混纺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更是在新时代对神农炎帝“治其丝麻”的推陈出新、创造发挥。(申小锋)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