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照:用朴实的话语阐释了医者仁心的真正含义

2017-11-27 12:09:25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后来,丈夫看病治病的技术越来越好,名气越来越大,得到了越来越多乡亲的赞扬和尊敬,周连秀打心眼里高兴。“当时孩子小,家务事多,他时常出诊看病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出诊时,又是一门心思看书,对家里的事不闻不问,我的确挺不理解的,甚至还为此跟他吵过架。”周连秀不好意思地说。坚持潜心学习,不断超越自我。如今,刘明照已成为乡亲们眼中一位经验丰富、具有较高医术的“名医”。可他却很谦虚:“我没有治愈过什么疑难杂症,治疗的仅仅是诸如感冒、发烧、头痛、腹泻、风湿、高血压等一些的常见病。”

  “作为医生,我愿为患病的乡亲付出一切”

  飞剑潭乡地处袁州区西北部边远山区,距宜春中心城区40多公里,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层叠,沟壑纵横,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尤其是大(二)型水库——飞剑潭水库上世纪60年代建成后,因一水相隔,村民出行更是困难。尽管,近几年来,乡里修好了环库水泥公路,基本实现了“组组通”,但,由于年纪大了,刘明照还没有学会骑自行车、摩托车,他出诊依然只有靠步行。为了不耽误出诊路上的时间而抄近路,他依然不得不独自一人默默地行走在平时很少有人走的布满杂草、荆棘的崎岖山路上。从医44年来,他不知在出诊的山路上摔过多少跤、受过多少伤、流过多少血。如今,撩起裤脚、或是挽起袖口,都可以看见他身上一个个或大或小的伤疤,这些伤疤都是他行走在山路上为乡亲看病治病时留下的印记。

  “作为医生,我愿为患病的乡亲付出一切。”刘明照是这么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年365天,只要乡亲有病,不分白天黑夜,无论山高路远,不管刮风下雨,他都二话不说,随时出诊。1997年7月的一天,中午1时许,毒辣辣的太阳高悬天空。一位村民路过周源村卫生所时,稍来口信说,殊桥村南棚村民小组一位名叫张小英的妇女发高烧,烧得浑身直打哆嗦……从卫生所到张小英家,要走五、六里山路,刘明照听说后,顾不上高温,戴着草帽,背起药箱,就沿着山路急匆匆地出发了。由于山路又窄又陡,平时走这条路的人又少,两边长满了杂草、荆棘,刚走了大约3里路时,刘明照的双脚不幸被一根野藤跘了一下,打了一个趔趄,身体失去了平衡,跌倒在路边的荆棘丛中。霎时,刘明照感觉到左臂一股钻心的疼痛向他袭来。当他十分吃力地从地上爬起来时,他发现自己右臂已是动弹不得。经过自我检查,刘明照还是舒了一口气——幸好没有骨折,仅仅是手肘脱臼而已,身体其他部位也只是被荆棘划破一点皮肉,并没有大碍。好在自己是个医生,懂得如何给脱臼的关节进行复位。于是,他蹒跚地走到附近村民陈流勇家,在陈流勇的帮助下,刘明照强忍着疼痛,自己用左手使劲将右手肘复位,并用罗布、手巾代替绷带将之扎好。简单包扎后,他又背起药箱,步履愈加蹒跚地往患者张小英家的方向走去……在张小英家,由于右肘受伤扎着绷带,他只好用左手给张小英把脉、打针、拿药。得知他在路上摔跤致右手肘脱臼后,仍坚持前来看病,张小英一家人被感动得不能言语。 1985年春夏之交,我国部分地区爆发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地处边远山区的飞剑潭乡也未能幸免。当时,在细菌性痢疾高发的两个多月里,由于村里感染的人多,每天上门就诊的病人一个接一个,刘明照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他从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也没有睡过一个安稳的觉。频繁接触病人导致被感染?这样的顾虑他更是丝毫没有。尽管这样,但村里仍然有五六名乡亲因患细菌性痢疾而不幸病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刘明照十分伤感地说:“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因为自己医术不精,只得眼睁睁地看着病人饱受病痛的煎熬,甚至不幸离开人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