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洞木偶戏传承人彭及演:六旬老人的热爱与坚守

2019-07-30 15:50:4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李弋 责任编辑:李弋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日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洞木偶戏专场演出在陆河县人民广场举办,彭及演等艺人们一边快速灵活地操作木偶,一边歌唱着精心创作的具有客家山歌特色的赞歌,他们精湛的表演让现场观众们大饱眼福,无不拍手叫好。

  彭及演今年67岁,是陆河县罗洞木偶戏剧团的团长,排练节目、带队演出、制作木偶是他近40年来的日常工作。因为有了他和剧团成员们的努力与坚持,罗洞木偶戏得以继续传承下去。

  复活传统木偶剧

  罗洞木偶戏是清朝咸丰年间由罗洞(现改名为螺洞)村人从福建上杭引入当地的,迄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历经波折与兴衰。曾经,罗洞木偶戏在陆河极其盛行,发展了不少戏班。但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停止了演出活动,一搁就是20多年,艺人各寻出路,另择他业。

  “改革开放前,村里既无通信又无通电,村民几年看不到一场戏,一年难以看上一场电影,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贫乏。”1979年,时年27岁的彭及演与彭武昌、彭武南等十几个年轻人商议组建木偶戏剧团,传承祖辈技艺。

  这个大胆的设想得到了当地党政的重视,并获得管区党支部(现为村委)的大力支持。十多位年轻人经常聚在一起研究木偶演出技艺,进行实践排练。由于停演时间甚久,有些技艺已经失传,他们各自从羞涩的囊中掏出积攒已久的三五元钱,请老艺人来指导。

  罗洞木偶属提线木偶,木偶由樟木雕刻而成,陆河人将其称为“柴头嘎”或“柴头鬼”。在木偶戏中,木偶的一举一动全凭艺人提线牵动各关节活动,每个木偶少的十多根提线,多则二三十根,操作难度大。为了攻克提线技术难题,他们往往“半夜起床、闻鸡起舞”,直到弄懂为止。

  经过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这些年轻人初步掌握了木偶操作技术,当年便为山里人献上一台木偶戏。虽然演技并未十分娴熟,但山里群众还是高兴得如同过一个盛大节日,茶余饭后争说木偶戏。

  大家的肯定和鼓励,坚定了这群年轻人把剧团长期办下去的信心,他们边学边演,演技从半生不熟到基本熟悉再到精湛熟练,走出了一条曲折而成功的道路,挽救了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