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醮:历史悠久传续连绵传统民俗 人民娱乐形式促进民间艺术繁荣

2017-06-16 14:18:26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打醮,《辞海》释:“道教为信徒设坛祭祷以求福消灾的宗教仪式。”打醮产生于东汉末年巨鹿郡人张角领导的太平道起义,因起义军当时以黄巾裹头,史称黄巾起义。张角为推翻东汉王朝,实现天下“太平”, 他把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变易”思想渗透到教理教义里边,在起义之前搞了十二年(公元172年—184年)的舆论发动,其组织形式便是聚集信众念经打醮。广宗县是张角起义的策源地、打醮的发祥地。当时打醮规模宏大,醮坛涉及到5个县的9个村,叫“阖天大醮”。打醮设坛,张角按五行八卦布局,其方位是,以张角所在的广宗县柏社村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呈“米”字型:向东(震)40里是威县雪塔,东南(巽)50里是威县第什营,向南(离)40里是平乡县河古庙,西南(坤)40里是平乡县艾村,向西(兑)40里是平乡县节固,西北(乾)40里是巨鹿县王六村,向北(坎)40里是广宗县南庄子,东北(艮)50里是南宫县天宫村。柏社村谓“总坛”,其它8个村称“分坛”,醮期为9天。届时,5个县1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管、笙、笛、箫,锣、镲、鼓声,响彻大地,其声势和影响之大可以想见。

黄巾起义虽然过去了1800多年,起义为广宗留下的遗迹尚存。《后汉书》记载,张角在起义中病逝广宗,汉军“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至今广宗尚存纪念张角、张宝、张梁即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的“三公祠”,战场遗址“迷魂阵”、“磨盘街”等,黄巾起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特别是打醮民俗经过薪火相传,在广宗乡间延续下来:“阖天大醮”一届接一届的“醮底”(上次打醮的剩余。以前是谷子、铜钱,现为人民币)今传到柏社村的一位大会首;柏社村仍保持着“阖天大醮”“总坛”的地位—道士唯独在这村打醮甘尽义务;醮棚外高高地竖起三根木杆,寓意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顶天立地;大会首头裹黄头巾,纽扣上系黄布条,以致打醮的桌围、吊挂、记账用纸等皆为黄色;现在的醮场仪式音乐—太平道乐可以说仍是1800多年以前的声音;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感念祖先等思想观念,通过打醮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强化,在传递着正能量。另外,因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武灵王、秦代千古一帝秦始皇魂落广宗,为祭祀这两位皇帝的幽魂,在广宗城隍庙的醮场为皇帝御批,叫“皇醮”,由知县主持,官民共祭,其科仪效仿北京的太庙。因此,广宗县打官醮、民醮的民俗,有重要的事件源头背景,且历史悠久,传续连绵。这一地域民俗传统,在当下受到文化多元化、传媒现代化的冲击。因此,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注并拨款保护。“广宗打醮”列入邢台市非遗名录;由表现民众为黄巾军送军粮演绎成打醮时为玉皇抬行囊的民间舞蹈“抬皇杠”,列入河北省非遗名录;用于醮场科仪的“广宗太平道乐”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