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云普卡桥村:新长征路上小山村的嬗变相关信息

2020-08-19 10:59:06 来源:紫云县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安顺日报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紫云自治县猫营镇普卡桥村小鱼洼组,是一个老寨子,也是一个留有红色足迹的寨子。1935年4月,红三军团从西秀区鸡场进入紫云县境的一根笋、黄土塘、猫营场坝、小鱼洼,并在小鱼洼宿营一夜。


  80多年过去了,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关键时期,记者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真切地感受到,这片昔日红军长征途经地的人们,早已将长征精神融入血液中,凝聚成了阔步奔小康的信心与行动。



通往普卡桥村的路实现了道路硬化全覆盖


  普卡桥村74岁老党员吴如学,从97年开始担任村里的村主任,一干就是15年,说起以前的普卡桥村,就一个字“穷”。


  “山高高,地凹凹,苦熬不过大山,担水磨面要下山,有女不嫁普卡桥”,这首民谣是普卡桥村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村里四周环山,这些山像一堵厚实的监狱的墙,困住人的身体,也困了人的心。


  为使普卡桥早日摆脱大山的阻隔,1969年至1991年期间,普卡桥村传承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村民自发投工投劳,硬是在大山之间凿出一条通往外界的毛土路。“那时修路条件艰苦,用的都是土办法,连炸开石头的炸药都难找到,村民用的都是石锤和铁锹,一条大约5公里的山路,修了几十年。”吴如学说,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山路修了几十年,虽然路通了,但是路很窄,汽车还是进不来。


如今,普卡桥村每个自然组均实现了田园硬化路


  1997年,村里要通电安装电线杆,因为路不通,只能靠人力从公里外的抬镇上抬。“16个人抬一根电线杆,费了很大的劲才一根一根挪到山腰上,一天才能抬上两根,难呀!”吴如学回忆起那段苦日子,直摇着头。


  在大山里生活,除了出行难,喝水也是一个大问题。为使普卡桥村早日摆脱干旱威胁,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村民再次传承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村口修起了水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饮水问题。但由于山里地势复杂,时间长了,地下水下沉,一到干旱季节,水井就会枯竭,遇到天干季节,村民们只能到两公里外的河里挑水,很不方便。


  “感谢党的扶贫政策,感谢驻村干部的不懈努力,路通了、灯亮了、自来水通了……”吴如学说,幸运的是,他赶上了脱贫攻坚。仿佛一夜之间,在各级驻村干部的帮扶下,村里大变样。


  8月14日,从猫营镇上驱车前往普卡桥村小鱼洼组,山路于2018年底硬化,在大山里的穿行,车行平稳,让我们得以专注于车窗外的山林美景。



通往普卡桥村小鱼洼组的通组路2018年底实现了硬化


  鱼洼到了,并没有觉得远,也完全没有行路难的感觉。一番治水、改电、修路、架网……之后,老党员吴如学口中的穷村真的变了。


  紫云自治县住建局驻普卡桥村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队长何忠诚说,传承传承长征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时刻,普卡桥村干群一心,铆足干劲抓基建、兴产业、搞发展,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在基础建设方面,共投入帮扶资金316.06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个,仅在2019年就新建串户路4500米,庭院硬化11500平方米,修建蓄水池10个。



县水务部门给普卡桥村重新修建了大蓄水池


  “你瞧,以前村民没水喝,现在家家户户都建起了蓄水池。”吴如学一边带着记者看村里的变化,一边介绍说,如今,全村串户路、庭院水泥硬化、安全饮水全覆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传承传承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发展致富产业。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2019年,普卡桥村成立“村社合一”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佛手瓜50亩,甘蓝126亩,种植中药材140亩,种植辣椒70亩,种植红心红薯50亩,养蜂300箱,所得利润按照“721”比例进行分配,其中,利润的70%用于贫困户分红,利润的2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利润的10%用于奖励在村合作社的务工贫困群众。


普卡桥村佛手瓜已经挂果,全村种植佛手瓜50亩


  在普卡桥村红芯薯种植基地,绿油油的红芯薯长势可人,何忠诚介绍道:“瞧!不到一个星期红芯薯就可以采收了,今年村里种植50亩,按照现在这长势亩产2000斤不成问题,最低价3元每斤,亩产值6000元。”



普卡桥村红芯薯长势正盛,今年全村种植50亩


  如今,普卡桥村已成功脱贫出列。“在长征精神的引领下,我们脱贫攻坚前沿作战队将带领村民们重整行装再出发,踏上了新的征程,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做好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何忠诚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