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火车头,种好试验田”系列报道之二:兴义:筑牢返贫致贫“防护墙”(图文)

2020-11-09 08:00:00 来源:贵州省兴义党建网 作者:刘双琳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核心提示:

  兴义市虽不属于贫困县,但由于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全市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810户58778人,到2016年,全市还有贫困村82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624户46515人,贫困发生率达4.3%。
 
  兴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和州委州政府关于兴义市要在全州“走前列、作表率”工作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尽锐出战、持续攻坚,2018年实现贫困村100%出列,2019年贫困人口100%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新建14个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居住区,入住本地搬迁群众11267人,完成跨区域搬迁36886人;30户以上村寨实现通组路全覆盖,饮水安全全面解决,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医保,贫困学生“应助尽助”;1415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施危房改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0040元增长到2019年的13407元,同比增长33.5%……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如何筑牢返贫致贫“防护墙”?兴义市始终把“扶产业就是扶根本”作为抓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子,因地制宜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
 
  “照这样发展下去,将来的日子可能也会越来越好的,产业发展稳定了,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稳定生活了。”初冬,在兴义市洒金林下菌药产业基地,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谢婷梅高兴地对记者说。
 
  谢婷梅是从晴隆县中营镇搬迁到洒金的。刚搬来时,因为文化程度低,又没有工作经验,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如今,林下菌药产业的发展,让她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3.jpg
 
  洒金街道作为黔西南州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承接地之一,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先后安置晴隆县、普安县、望谟县及兴义三县一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口7508户33197人。为了让易地搬迁过来的新市民“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洒金街道聚焦产业“八要素”,依托辖区森林资源优势,深“挖”林下菌药绿色经济产业,于今年5月,分别在洒金村毛栗坪组和大坪子组流转了2500亩土地大力发展1100亩林下菌药产业,拓宽新老市民就业渠道,切实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增收渠道。
 
  “截至目前,我们解决了新老市民劳动力30000余人次就业问题,其中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动力占90%,务工人员的日工资每天在80-150元不等,下步我们将实现菌药全产业链的高速发展,我们正在建设工厂菌种培育工厂化车间,希望以大棚示范性种植来带动更多的新老市民的就业,助推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最终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搬得出、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的目标”。洒金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卢佳琴说。
 
  洒金林下菌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是兴义市积极做强做优产业,进一步稳就业、增就业的一个缩影。
 
4.jpg
 
  今年以来,兴义市把大力发展林下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选择。按照省、州林下菌药产业部署,2020年兴义市规划发展林下菌药1万亩,其中林下食用菌5200亩,林下中药材4800亩,重点布局在万峰林、洒金、仓更、乌沙、则戎、猪场坪等六个乡镇(街道)。截至10月上旬,已完成林下菌药任务9030亩,其中林下食用菌3750亩,林下中药材5280亩。
 
  兴义市林下食用菌重点围绕洒金、乌沙两个林下食用菌核心推进示范种植,辐射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同步发展林下食用菌,其中,洒金街道已种植灰树花、红托竹荪、黑木耳等2290亩,乌沙镇已种植榆黄蘑150亩、露水鸡枞230亩,仓更镇已种植灰树花50亩,同时乌沙、白碗窑、清水河、木贾、坪东等乡镇街道农户零星种植香菇、平菇、竹荪等1030余亩。目前,兴义市林下产业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带动全市38000多名新市民和群众就业增收。
 
  “我们将加强林下种植的推进速度,争取把林下菌药发展到10000亩以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新市民就近就地务工,实现增收致富。”兴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显贵说。
 
2..jpg
 
  在仓更镇,依托优越的资源禀赋,立足板栗特色产业,这个镇对照产业发展“八要素”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因地制宜选产业,在下寨村打造“板栗+石斛+栗香蘑”立体林下经济创新示范点,以林养菌、以菌促林,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同时也加快了农业产业调整步伐,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下寨村1200亩石斛、30亩栗香蘑种植项目已初见成效,预计年总产值达600余万元。同时,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当前村民就业难的问题,实现了农户就近务工就业,在产业增收的同时增加务工收入,实现双重增收。
 
  下寨村村民王荣分是产业发展的受益者之一。受疫情影响,常年在外打工的王荣分选择了在家乡就业。如今,她在林下经济创新示范点负责管理工作,不仅一个月能拿到2000元的工资,离家也近,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村里面发展这个产业,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很好,以后我就不出去打工了,就在家里了。”王荣分高兴地说。
 
捆绑好的石斛.jpg
捆绑好的石斛
 
  乐业才能安居,从发展产业入手,以产业带动就业,促进群众增收,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仓更镇镇长谭旭曦说:“我们镇的主要做法是全力推行“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将合作社打造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阵地,建立村集体与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目前全镇4个村都已注册了村社合一的合作社,并且吸纳社员2000余人,其中党员230人,困难户215人,目前全镇发展林下石斛产业3000余亩,灰树花、白芨和黄精各100亩,丰产后年产值约2000万元以上,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林下经济的规模,引进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以产业为带动,更好的巩固脱贫成效。”
 
  而在七舍镇革上村,村里建设的精准扶贫藤编工艺车间,藤编产品还飘洋过海卖到了国外,为村民增收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们藤编带动群众增收人数500人左右,其中有200多名是较固定的劳动力,下一步我们计划再扩大生产,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在家门口打工。”革上村第一书记李国斌说。
 
工作人员在用薄膜缠绕藤编产品防尘.jpg
工作人员在用薄膜缠绕藤编产品防尘
 
  今年34岁的许燕是革上村坪上组村民,在工厂里上班做缝纫工已有2个多月,每月有4000多块的工资,她的丈夫也在厂里做组装工作,一个月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建在家门口的这个藤编厂真的很好,离家近,方便带孩子上学、照顾老人,家里种的土地又可以照管得到,比以前在外面打工好得太多了,我会珍惜这么好的就业机会,好好做下去。”说起在藤编厂的工作,许燕感激地说。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通过进一步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搞好产销对接,把当地特色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市场、品牌、经济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精深加工、品牌打造,延长产业链条,形成“强一产促二产带三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市茶叶、蔬菜、水果等13个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有劳动力家庭一户一人就业全面落实,脱贫支撑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我们将以发展两业为重点,着力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持续让贫困户得到稳定的增收,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兴义市生态移民局(扶贫办)党组书记、副局长(主任)马震如是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