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山歌剧:曲调清新流畅 乡土气息浓郁

2016-07-05 17:55:58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郭海英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海门山歌

海门山歌。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小康网 海门山歌剧是流行于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市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于海门山歌,1955年发展成舞台剧。海门山歌剧团是海门山歌剧种唯一的剧团,被誉为“江海平原一枝花”。

  1955年,陆行白等将叙事山歌《摇船郎》整理改编成第一个山歌小戏《淘米记》,由中兴镇业余剧团首演,1956年春节参加了海门县文艺会演,后由茅镇业余剧团演出,相继参加了市、省会演,1957年3月,《淘米记》进京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民间歌舞会演,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员。1958年8月,海门山歌剧团成立。

  剧团至今已上演了200多个剧目,其中创作剧目30多个,代表剧目有《淘米记》、《采桃》、《俩媳妇》、《银花姑娘》、《青龙角》、《献给妈妈的歌》等,1993年5月和2002年12月,海门山歌剧团两次晋京,上演了山歌剧《青龙角》和《献给妈妈的歌》。海门山歌剧的演出范围除了海门本地外,还包括整个南通地区和江浙沪的吴语区。海门山剧团不仅是个专业戏曲团体,也是海门山歌传播的载体,山歌发展的基地和山歌演员的人才库。

  海门山歌剧曲调优美朴实,清新流畅,乡土气息浓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海门山歌剧常用曲调60余首,其中以“山歌调”、“对花调”为基本调,以羽、徵调式两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联曲两种板式结构组织而成。已有板式:“山歌调”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联板、紧板、叠板、快拉慢唱等九种板式,“对花调”慢板、中板、清板、宽板、云水板、简板等六种板式。并吸收许多小调和说唱音乐。有的用于抒情,有的用于叙事。如“月月节”,这首曲调感情充沛,意境深远,用于载歌载舞最为适宜;《小郎依儿来》活跃有弹性;“香袋调”旋律优美,容易上口;“佛祈调”十分灵活,不受唱词字数限制,可长可短,可紧可松,善于表达愉快的心情;“打樱桃调”、“五更鼓儿调”擅长男女对歌、抒发情爱;另有“牌经调”“采仙桃调”等油腔滑调,适于反面人物的表演。(郭海英)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