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区企业家吴英彪:书生治企文化为魂

2017-10-23 08:45:29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本国学经典,齐声诵读。每天早8点,沧州市政公司雷打不动的晨会上,董事长吴英彪带领全体员工一起齐声诵读国学经典。

  “嚓”的一声,随着手指滑动,手机解锁,几个英语单词马上跃入眼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外语,已成吴英彪多年养成的习惯。

  经年的职业敏感,使得他一看到路边的建筑垃圾,第一反应就是:怎样去开发一项新技术,把这些所谓的垃圾变废为宝?

  有人不理解,一个干道路工程的,学那么杂干什么?吴英彪总是淡然地付之一笑。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啊,进入市政公司30多年,从一名211大学(现河北工业大学)的高材生到如今市政公司的掌门人,吴英彪是怎样靠学习不断挑战人生,充实人生?并靠着执着的“文化兴企、文化育人”的理念,带领企业一步步由小变大、由弱到强,四年三获全国行业工程质量最高奖,成为全国市政行业佼佼者的呢?

  其中的甘苦,恐怕只有身经百战的吴英彪冷暖自知。

  以传统文化改变企业气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在沧州市市政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市政公司”)每天雷打不动的晨会上,当一名员工结合自身工作体会,讲解完《四书》中的内容后,大家开始齐声朗读。

  这是公司每天晨会的必修课。企业总部的百余名员工,都会用10分钟的时间学习、分享国学,而市政公司的每个基层单位也都将这一习惯坚持了下来。

  就像是刚组装好的小钟摆,一想到每年要完成3200万次摆动的“巨额”工作量,恐怕都会吃不消。但坚持的力量就在于,小钟摆需要做的,只是每秒钟摆动一下。嘀嗒、嘀嗒、嘀嗒……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3200万次的任务只是坚持不懈地把每一秒摆动好。

  市政公司的企业气质,正是在这样每秒钟的不懈坚持中养成的,让成功的喜悦满满浸润了员工和企业的生命。

  “坚持学习国学的力量不仅在于,每个员工都自内而外地变得温文尔雅、落落大方,更在于,企业每个细胞能量充分释放后对企业成长的推动。”见证了国学对市政公司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影响改变,沧州市国学研究会会长张步云先生如是说。

  而所有的改变,皆是源自吴英彪对国学的热爱。

  河北工业大学(原河北工学院)理工科毕业的吴英彪是一个读书迷。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张步云的国学课。台上的张步云引经据典,浑身上下透着国学的儒雅,这让本就痴迷读书的吴英彪深深着迷,自此后,张步云的每场讲座,吴英彪必到。

  台上的张步云也开始注意到了这个台下的“铁粉儿”——眼神中充满求知欲和认同、做笔记又极其认真的吴英彪。

  两个人谁也没想到,人生自此有了深深的交集。

  时间到了2012年,刚刚为教育部编写了整套中小学新课标的张步云,又开始筹划成立沧州市国学研究会,这一次,他想到了台下那个最认真的眼神。

  本是试探性地去找吴英彪帮忙,但出乎张步云意外的是,他刚一开口,吴英彪便豪爽地应下,并且立即在市政公司新建成的办公大厦里专门安排了国学研究会的办公室和活动场所。

  吴英彪满满的诚意,带给张步云的是满满的感动。

  自此,市政公司新建成的办公大厦里,台上的张步云继续为市政公司的员工及其他前来听课的学员们分享国学智慧,而第一排的学员中,几乎每次都会有吴英彪时而凝思、时而奋笔疾书的身影。

  多年的潜心研究,吴英彪对国学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将国学智慧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地、创造性地融合,到2013年,他的

  第一部专著——《国学与现代企业》诞生了!此书的出版,为广大企业家带来了启迪。

  国学研究会2015年义务开办的为期一年的国学大讲堂上,张步云专门邀请吴英彪讲了一堂课——《齐桓公任管仲称霸诸侯》。为了备好课,吴英彪专门到管仲故里和齐国旧址进行了考察,在历史遗迹中加深对管仲治国理念的感悟。当身临其境的感悟变成有理有据的分析呈现在大讲堂上时,聆听者不仅对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本职工作有了全新的领悟。

  在吴英彪的引领下,市政公司全体员工于2011年开始系统学习国学。六年时间,已经学完了《弟子规》《大学》《中庸》和《论语》,厚厚的《孟子》已熟读了近半。“先做人后做事”“人无信不立”等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也在市政公司深深地扎下了根,在市政人身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谈起吴英彪,河间市委书记朱志明感动地说:“吴总这个人,说到哪儿做到哪儿!”——市政公司承揽的河间污水处理厂项目,在政府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吴英彪二话不说,垫资实现了工程当年竣工的目标;

  沧州农房公司董事长苏登云感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吴总这个人太诚实、太仁义了!”——2015年,因种种原因建了十几年的市政府重点工程“九州大厦”遇到空前困难。市政府力挺大厦年内全面建成,然而资金短缺,又不能预售。苏登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吴英彪。谁知刚一开口,吴英彪就爽快答应了。在他的支持下,沧州火车站广场的标志性工程——九州大厦终于闯过难关,如今,大厦手续齐备,销售火爆;

  市政公司的员工们说:“吴总让我们懂得,公司上下努力坚守的精神家园,是爱,是奉献。”云南鲁甸县地震、四川雅安芦山县地震、四川汶川地震、甘肃舟曲县城特大山洪泥石流、青海玉树发生地震灾害、台湾遭遇台风……同胞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市政公司的员工站出来,累计捐款20余万元;先后两次成功为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每年冬天降雪,市政公司都会出动人员和工程机械,义务清扫道路积雪……

  悄无声息中,传统仁爱文化已经唤醒了员工对爱的追求、对真善美的觉悟,心灵净化、人格提升,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融入企业血脉,当国学的经典思想开始在现代企业的细胞中再次发芽,“多奉献、少索取,为祖国、为地方经济、为企业发展发挥自己的智慧,以自身行动带动影响他人。”不再是一句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每个人自发自觉的行动和使命。因为,爱的文化、拼搏奉献的文化已经开始在这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爱与拼搏,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支柱。

  将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嗜书如命。了解吴英彪的人都知道,这是他公开的秘密。

  学习的时间,他总是能挤出来很多,即便是手机解锁这样的时刻,他也不放过——每次手机解锁时,屏幕上总会变换出现新的英文单词,这是他专门为自己设定的,每天坚持背诵5个。

  就是靠着这股韧劲,吴英彪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硬是啃下了一本本英文专著,还在国外专业技术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英文论文。

  短短6天的学习,笔记居然做了1万多字。不了解吴英彪的人觉得他疯了,而了解他的人却只是再次感慨一下,这才是他。

  善于学习、乐于分享。吴英彪必备的随身物品中,笔记本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国培训期间,他每天都要把

  所见所闻所感记录整理下来,并通过互联网及时与员工分享。

  他知道,只有团队强大,企业才能壮大。

  于是,员工的培训,便成了市政公司的“头号工程”,“只有每一个个体提升了,企业内在动力才能更强劲、才会永恒。”吴英彪这样说。

  2009年,吴英彪请来培训公司的团队,为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目标管理与持续改进”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团队协作、创新能力。

  效果非常明显。但吴英彪却并不满意,如何巩固培训效果、建立长效机制,成为他思考最多的问题。

  于是,培训公司的讲师们虽然走了,吴英彪却把培训体系留了下来。他效仿培训期间的分组训练办法,将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分成9个团队,实行周活动、月推进、年度集中培训。

  吴英彪当然看得懂最初员工们的敷衍,但培训这事儿,他并不会有丝毫松懈和动摇。因为他懂得:让员工成长才是给他们的最好福利,而成长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持之以恒地学习。

  吴英彪不仅为每名员工都订阅了报纸,还为每位技术人员都订阅了专业杂志,公司员工中英语水平达到4级的员工还人手一份英文报纸;针对员工不同岗位和工作性质,分别制定详尽的培训计划;每年组织员工外出学习考察一次,带着问题出去,带着收获回来,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中,经过吴英彪的不断总结,市政公司形成了昂扬向上、拼搏奉献的文化体系。“以昂扬向上和拼搏奉献的文化为保障,企业通过业务练兵、走访革命圣地、组织庆祝党的生日知识大赛和读书演讲比赛、举办职工运动会、元旦联欢会等形式,营造

  拼搏争先、积极向上的氛围,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制作职工书画、摄影、手工艺术作品展及论文集,每半月出版一期内刊。在庆祝公司成立50周年、55周年之际,分别制作了文化荟萃《足迹》、画册《岁月》及电视专题片《使命》,以展现市政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这些都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目前,市政公司不仅承建的大型道路、排水、泵站、污水处理厂有20多项被评为省样板工程和省优工程,施工足迹遍及东北、华北、华南、西北,还远赴非洲科特迪瓦探索国外劳务合作之路,积极实现多元化发展,形成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商品混凝土加工、勘察设计、房地产和固废利用五大业务版块,下辖千万间房地产公司等20余个分、子公司,年施工能力20余亿元。

  靠创新助力科技飞跃

  今年1月,吴英彪作为第一发明人研发的发明专利“厂拌冷再生泡沫沥青混合料生产系统”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这已经是市政公司获得的第8项国家专利了。

  对泡沫沥青温拌技术的热衷,源自吴英彪的一次访美经历。

  2008年,经省人事厅推荐,吴英彪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交流访问。

  接受了世界一流道路建设培训的吴英彪,受益匪浅。

  “美国很多技术在世界上都是领先的,我们的确存在很大差距,但这个差距是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弥补的。”吴英彪回国后,立即将学来的技术着手利用,带领团队研发。

  在不需要使用任何添加剂的条件下,成功降低沥青拌和温度30摄氏度,就能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施工环境也将得到极大改善。经过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市政公司终于实现了技术突破。到2010年,市政公司开始推广使用泡沫沥青温拌技术,每年节能率都在30%以上。

  一发而不可收。除沥青温拌外,沥青路面再生、橡胶沥青等一项项新技术相继在市政落地。

  随着国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市政公司坚持多年的节能环保研发技术又一次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

  面对机遇,市政公司仍然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发展就是技术进步的集中表现,只有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才能提

  升企业的层次,得到真正的发展。”

  在吴英彪的脑海中,装得最多的虽然是公司的生产经营,但他对科技创新照样情有独钟。

  一次外出,吴英彪看到路边堆放着一些废弃物。仔细观察之后,他发现了可利用的建筑垃圾。回到公司,他立即向科研部门交代:“研究一下,怎么样把里面的废料利用起来……”

  每每看到这些大家司空见惯的东西,吴英彪的第一反应都是怎样把这些垃圾变成可用资源。技术部经理张秀丽说,我们每次向吴总汇报技术研发进度时,他总能从一项技术考虑到很多方面,又给我们布置新的课题。

  百万吨建筑垃圾堆在一起,足可以堆成一座丘陵。如果没有建筑垃圾再生资源利用技术,也许市区内要多上这一片废弃用地。

  自2005年起,市政公司就开始在工程中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技术,在浮阳大道、吉林大道、广州路及景观整治工程等几十项道路工程中,实现了百万余吨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解决了建筑垃圾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的问题。

  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建筑垃圾,在过去除了直接填埋处理,别无他途。同时,沧州又远离沙石料产地,运输使用成本较高,怎么化解这对解不开的矛盾?

  成功往往垂青善于观察、善于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人。

  在一次去北京参加设备展会时,吴英彪被一台并不起眼的奥地利移动

  破碎设备的图片深深吸引。看到经过筛分、破碎、除铁等处理后,建筑垃圾变成再生材料,吴英彪眼前一亮:这不就是解决这个矛盾最完美的方案吗?

  然而,设备非常昂贵。

  可吴英彪果断拍板,在全国率先引进这套设备。

  同时,市政公司立项攻坚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技术,在取得科研成果并试验段成功的基础上,开始大面积应用,投入上千万元从奥地利、德国、比利时筛选R M、克林曼、凯斯特等国际大品牌的先进破碎筛分设备。直至目前,在国内市政行业中,具备这样的装备水平并能充分发挥作用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

  这笔巨大投入也引来众多质疑。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还是新兴技术,贸然投入这么多,如果市场需求上不去怎么办?人才、技术支持跟不上怎么办?

  面对质疑,吴英彪丝毫不为所动:“变废为宝的事总不会错!”对于这项新兴技术的市场前景,吴英彪信心满满。

  历时3年,进行了600多项实验,市政公司终于在2008年啃下这块硬骨头,项目完成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巧的是,在全市“三年大变样”行动中,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市政公司三年的努力有了用武之地。黄骅神华大街道路翻修施工正逢雨季,如果采用传统的路面结构将会大大影响工期。市政公司将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用于道路基层处理,不仅大量消化了垃圾,还大大缩短了工期,道路性能与质量双双得到了提升。

  一年前,深圳因垃圾巨山滑坡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人们至今记忆犹新。然而,沧州市市政公司却在全省率先成立“华通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专门进行建筑垃圾的回收和生产加工。市政公司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将沧州各个角落的建筑垃圾全部收集起来再利用。沧州也因此没有像其他一些城市出现建筑垃圾围城难以处理的窘境,这一国内领先的做法引来了各级媒体竞相报道。

  每月一次的技术调度会,吴英彪从不缺席;在全国各地召开的市政工程技术会议,他几乎场场不落;从美国培训回来后,吴英彪每年都要邀请德克萨斯州交通部陈达豪博士等人前来传授国际前沿技术成果……

  功夫不负有心人,吴英彪对科技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结出了串串硕果。

  不久前,市政公司与北京建筑大学联合成立的河北省路用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了省可行性论证,正式纳入2016年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计划。吴英彪多年的期盼正逐一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市政公司共有十多项科研成果通过专家鉴定,主持编制了《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无机混合料》《建筑垃圾再生集料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12项工法被评为省级工法,取得8项国家专利。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