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陂人的文化贡献 黄陂楚剧

2016-10-24 20:33:41 来源:黄陂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高翔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楚剧,湖北地方主要剧种之一。正式得名在1926年,但从之前的“黄孝花鼓戏”阶段便已进入剧种的孕育时期。黄孝花鼓是楚剧的旧称,亦称西路花鼓,二十世纪初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其声腔源自于古调“打锣腔”。

  一、“打锣腔”及其传播

  “打锣腔”,又称“哦呵腔”,是发源于湖北民间的土腔古调,流传甚广,大体上有两个支脉,一是花鼓戏剧种系列;二是采茶戏剧种系列。境内除孕育了楚剧的黄孝花鼓戏外,还有荆州花鼓戏(原名天沔花鼓)、东路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远安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等等,流行一时;湖北省境外,传到了湖南(多种花鼓戏)、安徽(黄梅戏、皖南花鼓戏、庐剧<旧称“二棚子”>)、江西(多种采茶戏)、浙江(睦剧)、福建(三角戏)、陕西(商雒花鼓戏)、河南(豫南花鼓戏)等省。鄂东地区的民俗活动,即灯会和庙会等活动催生了花鼓戏和采茶戏。

  “打锣腔”(哦呵腔)根深蒂固。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故得以传播四方。这曲调在哪里扎了根,便自成一路风格。在湖北东部的农村,几乎很难将这种土调子从民俗生活原态中剥离出来。譬如,早年民女出嫁时有“哭娘”的习俗,哭娘是一种叙述性的歌唱啼哭,每哭一句长“喔……”一声,而这长叹一声的变音,实际上就是“啊嗬呵……”(哦呵),若伴以锣鼓,便有了节律,与唱腔体无二。

  打锣腔还有另一种变异的传播,即打击乐“锣”的流传。享誉世界的“高洪泰”响器,其创始人高青庵(1882~1968)即黄陂甘棠铺高家河人。高洪泰商号创建于1914年,初以做班锣、马锣等小件打击乐器为主,而这些恰又是打锣腔的特色乐器,从制造业这一侧面,足可见彼时打锣腔是属少长咸集的盛行物。后来,高青庵与其徒弟高永运制成一种“虎音锣”,从此名扬四海。高青庵运用正锤、反锤、轻锤、重锤、虚锤、实锤等制作技巧,准确定出各种音阶,被誉为“一锤定音”的制锣王。如今,已更名为武汉锣厂的“高洪泰”,其部分产品远销到美国、德国和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出口列为免检产品,各国亦视其为响器收藏中的珍品,而该系列产品的原生点,却正是“打锣腔”。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