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国民俗博物馆:坐南朝北高低错落 三面环水古色古香

2019-03-23 15:19:42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讯 正国民俗博物馆位于宜都市“清江古镇 民俗红村”内,黑瓦白墙,马头翘角,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正式注册成立,总建筑面积3900平方米,展厅面积3100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元。

  博物馆建筑风格为清代徽派井院。布局为正方形,坐南朝北,高低错落,三面环水。馆内所有的门窗、木质栏杆、檐角、基石、柱础,均为古建遗物,古色古香。馆内设民俗文化精品十四个展厅和农耕馆四厅一屋。

  民俗文化展

  民俗文化精品249件,是从已登记的1800件藏品中挑选出来,布展于14个展厅。展厅从民间的文化视角,从

  展厅包括宗教文化展厅、兵器展厅、土家家具展厅、土烟用具展厅、石雕展厅、状元文化展厅、木雕展厅、鸦片用具展厅、古字画展厅、红木家具展厅、精品床展厅、官方用品展厅、巴人满顶床展厅、绣品展厅。不同层面,经由展品反映着民俗历史的片段及变迁。它不是宏大的叙事,却蕴含着源自民间的酸甜苦辣咸。

  农耕馆

  农耕馆是2014年至2015年初新建展馆,共分为4厅1屋,馆内展出了传统农业的生产、加工、储存、计量的工具,以及相应的衣食住行用等物件,让我们这些受益农耕文明的后人们,对先辈的勤劳、智慧、淳朴、厚道,留下深刻的记忆。旨在勿忘农耕,再创现代文明的辉煌。

  有土不土皆自然,无文而文即华章。

  1、耕耘农具厅

  “犁”作为耕地的主要农具,显然烙上了时代的印记:春秋战国.时期,牛牵引犁耕地,逐渐普及使用。唐代曲辕犁的创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标志着我国耕作农具的成熟和先进。至宋代,形成了以耕、耙、耖为中心的的水田农具体系。

  本厅印证着这个体系,并兼及旱地部分耕耘农具,锄头、薅锄等。

  2、纺织工具厅

  土粗布,又称家织布、家机布,是祖祖辈辈世代沿用的一种纯棉手工纺织品。本厅展示的手摇纺线车和手工织布机,就是纺织土粗布的工具。

  男耕女织,自然分工,自给自足,是农耕社会小农经济普遍的劳作范式。“丰衣足食”就是小康人家。

  3、非耕耘器具厅

  本厅展示的非耕耘器具,指的是秋收冬藏时节粮食作物的清选、加工、计量、储存的器具。

  在谷物清选器具中,风扇车俗称“风斗”,它不仅领先西方近千年,其蕴含的科技价值是:现代“离心式压缩机的祖先”。

  非耕耘器具同耕耘农具一样,见证了中国农耕文明曾经的辉煌。

  4、渔猎工具厅

  宜都渔猎的历史源远流长。长江、清江、渔洋河流经的宜都,溪流交错,丘陵起伏,深山密林。据有关记载,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块土地上渔猎生息。

  传统的捕鱼捞虾打猎“赶仗”(围猎),是宜都传统农耕劳作的自然补充。

  本厅收藏各种渔猎工具及相关文物160余件,直观地展现了现代农业环境下不复存在的渔猎生活。

  5、祖屋

  本展厅分堂屋、侧屋、屋前三部分,展出以家庭为社会单元的起居、礼俗、劳作的场所,以及相关的物件。

  (1)堂屋

  传统民居的堂屋,是举行家庭祭祀和重大礼仪的场所。逢年过节祭神拜祖,婚丧嫁聚庆生祝寿,传承儒家文化和礼仪习俗。在这里,讲究礼数尊卑,讲究心诚气定,讲究家规门风。因此,无论富贵贫贱,但凡居有定所的人家,堂屋是不可或缺的。

  (2)侧屋

  侧屋有居室、厨屋。

  (3)屋前

  屋前有水田、旱田、菜园、三人脚踏水车,石磙、春碓窝、石碾子、以及石牛、石牛碑文等。

红色记忆展厅

  红色记忆展厅是宜都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为了充分发掘、利用宜都革命老区的红色宝藏,继承老区光荣传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与宜都市正国民俗博物馆合作举办了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至抗美援朝时期的革命老区展。展现了英雄的红色苏区、灿若群星的革命英豪,谱写了宜都革命老区的璀璨华章。

  红色记忆展共展出实物56件,图片82套,共138件(套),其中市老促会提供91件(套),正国博物馆提供实物47件。展品包括:各类与宜都相关的革命图片,各类与宜都老区抗战、解放战争、抗美缓朝时期的武器,革命老区形势图等。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