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昆山上演梨园“阅兵” 留百戏记忆促戏曲创新

2019-09-13 14:18:03 来源:人民网 作者:安然 张瑛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这个夏天,江苏昆山火了。

  38天,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112个剧种在昆山轮番会演,其中不乏诸多戏曲界“第一天团”的加盟。线上微博话题阅读量超3.1亿,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500万;线下出票率100%,平均上座率超过九成。

  带火昆山的,正是2019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这场旨在“汇中国百戏 展戏曲新颜”的展演,将在3年时间内,让全国348个剧种在“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昆山集中会演。今年已是昆山第二年举办梨园“大阅兵”。作为承办方,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欣喜地看到,除了传播更广,文化惠民,百戏盛典也让昆曲乃至部分剧种的生存状况有了改观。

婺剧《白蛇传》徐飙摄

  新瓶装老酒 千年戏曲也时尚

  声腔、旋律、方言唱念,构成了戏曲最醒目的特色,但在流行音乐、影视文化的冲击下,这一始于先秦艺术形式,也随着观众基础的消解,参演人员的青黄不接而日渐衰微。

  2018年,在对全国地方戏曲剧种进行普查之后,文化和旅游部和江苏省联手探索新的戏曲保护形式——举办百戏盛典,通过会演激发戏曲剧种活力,发掘戏曲院团潜力。在全国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晓珊看来,“写再多报告,提供再多表格,都不如一个真实的舞台展现来得直观。”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长期以产业优势刷屏的昆山,担负起了文化建设的责任,承办百戏盛典。“我们有顾炎武精神,也有‘百戏之祖’昆曲,所以我们承办了这一活动。”许玉连说。

  办活动不难,但办好并宣传好戏曲活动很难。“这些地方戏很小众,表演水平参次不齐,要让观众走进剧院,点开视频,并不容易。”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苏培兰解释说道,为此,2019年,昆山在对百戏盛典进行网络直播、多渠道售票的基础上,也与新媒体、旅游平台合作,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炫风潮”。“我们与同程合作,推出‘游昆山、看百戏’旅游线路,与短视频平台合作,举办南腔北调‘抖’是戏抖音挑战赛”。

  时尚的玩法,让这些传承千年的古老戏曲收获了一波波流量和一众粉丝。来自四川的一对年近八旬的蔡志雄、周美君夫妇在网上买了通票,在昆山边玩边看。

  38天时间里,来自全国20个省(区、市)的112个剧种、118个剧目在昆山集中上演,

  56场演出,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500万人次,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过1.3亿次,微博网络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3.1亿次。网上线下掀起了一股观看戏曲演出、探讨戏曲传承、关注戏曲发展的热潮。

宁夏道情《鱼奶奶回家来》剧照

  创新出活力 馆藏留记忆

  身披鱼鳞,背负龟甲,一群演员用卡通造型,以道情(说唱)形式,唱出了宁夏银川七十二连湖里的“鱼奶奶”从家园被破坏,到环境修复后重返家园的故事。

  8月14日晚,当这一幕在昆山当代昆剧院上演后,百戏盛典工作人员彭剑飙就在朋友圈写下了自己的意外之喜,“(前期)在编纂《观剧指南》中,头一次遇到拿不出剧照的剧种,而且三个都在宁夏,所以对这场演出几乎不抱希望,但晚上看演出,(演员)表演精湛,唱腔优美,观众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掌声背后,是宁夏文化和旅游厅组织银川艺术剧院为《鱼奶奶回家来》进行的重新编排,大胆创新尝试。同样因百戏盛典而重视地方剧种的,还有湖北、安徽、福建等多地的文化主管部门。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科长叶凤对此有直观感受,“每年我们都会建一个百戏盛典的交流群,今年能明显感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以及地方剧团对参演的热情。”

  尽管地方戏曲已获得关注,但要让现存的348个剧种都得到保护,这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季国平看来并不现实,“当代地方戏需要保护和抢救,更需要创新和发展,需要艺术竞争和市场选择,只靠官方力量是难以推动戏曲艺术在当代健康发展的。”

  大浪淘沙之下,身为百强县之首,昆山也在为保护剧种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7月21日,中国戏曲百戏博物馆在江苏昆山巴城正仪奠基。而为博物馆奠定资料基础的,正是百戏盛典演出前,各剧团捐出的“传家宝”——从珍贵乐器到服饰道具,从典藏的任命书、剧本到集成的音像资料。昆山市市长周旭东介绍,博物馆将采用主馆加老街上的各类戏曲小馆和戏曲传习所的形式,建设“无边界”的戏曲博物馆群落。

  此外,百戏盛典的每场演出,昆山都留下了高清视频资料。“我们将这些资料捐赠给国家博物馆等机构,从而让更多人能看到我们瑰丽的戏曲文化。”昆山市文体广旅局党委书记苏培兰说道。

昆山当代昆剧院

  因势利导 为昆曲发展建机制

  百戏盛典,精彩纷呈。头顶“百戏之祖”的昆山也在思考自己的文化名片——昆曲该何去何从。

  1987年,昆山将“昆曲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成立全国首家“小昆班”,30余年来,“小昆班”已在昆山区镇实现全覆盖,并先后在全国各类青少年戏曲大赛中斩获100多次金奖,但即便“昆曲从孩子抓起”,却仍难掩昆曲曲高和寡的尴尬。

  2011年,昆曲爱好者许正龙组建了昆山当时唯一一个拥有专业昆曲表演且为民营性质的团队——昆山百花剧团,但时至今日,他的剧团也只有固定班子,而没有固定剧场。

  作为昆山院团合一的昆山当代昆剧院没有这样的难题,因为昆山政府投入,建了标准剧场并在2017年10月投入运营,但身为昆山当代昆剧院总经理的张克明却有另一个难题,“我们是全国第8个昆剧团,目前有近60人,而北方昆剧团有近200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难题是缺人。”人才短板导致昆山昆剧团的绝大部分精力都在做规定动作——每年举办200余场演出、讲演、交流活动,而无暇专注创新。

  张克明并非没想过通过市场化招聘,引进昆曲演职人员,但全国不足1000人的从业人员让他没有太多选择,“不好挖同行的角儿,也没有专业的昆曲培养机构,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培养。不过,2019年起,我们也在通过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委培40名学生。”

  其实,昆曲“非遗”的盛名和现实的窘境,近年来已经引起了昆山的重视。《昆山之路》的作者杨守松,用了10年写作《昆曲大观》,为昆曲保护鼓与呼;2017年,巴城镇启动昆曲特色小镇建设;而在2018年12月18日,首届百戏盛典收官后仅10天,昆山就出台了《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为昆曲保护与传承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在这部昆曲5年发展规划中,昆山明确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以昆曲事业带动全市文化建设,并为“昆曲发展”基础建设工程,“昆曲发展”文教结合工程等确立了时间表,定下了责任人。“我们希望用规划引领,健全昆曲发展基础条件,创作昆曲艺术精品,从而为昆曲的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体制机制。”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玉连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昆曲之城深入人心,让昆曲艺术成为昆山人的生活元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