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历史沿革

2019-08-09 17:46:23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玥莹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春秋战国时期,淮安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淮安仅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年),射阳侯国为县。

  元狩六年(前117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治白马湖北),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折叠两晋南北朝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广陵、临淮2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5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2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300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置楚州,治淮阴。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605~618年)初,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八年(624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仍治山阳县。

  宋初,山阳县东南境至射阳湖,与宝应、盐城分湖为界;西南至石鳖山;县西界与淮阴县犬牙交错。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并淮安、淮阴、新城3县入山阳,山阳县地域兼及数县。至明初,山阳县作为附郭县,北滨淮河,西及高家堰,东南跨射阳湖,东北至马逻、庙湾镇、羊寨子,与元代相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楚、泗、承州。涟水军镇抚使、淮东安抚制置使、京东河北镇抚大使等均驻节楚州山阳城。

  绍定元年(1228年),李全火烧楚州城,遂废楚州,升山阳县为淮安军,隶宝应州。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淮东安抚司于山阳。次年,改为淮东总管府,时县境设有山阳、淮安、淮阴、新城4县。二十年,改总管府为淮安府路,并淮安、新城、淮阴3县入山阳县。

  元末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置淮安府,治山阳县(今淮安区)。明朝仍设立淮安府。清初,县域与明代无异。雍正十年(1732年),以庙湾镇为阜宁县治,并割马逻、羊寨子等乡镇,于是县东北境入阜宁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位于小清口的清河县城坏,以山阳县的清江浦为清河县治。同时,将清江浦周围原属山阳县的10余乡(包括王家营等地)分割给清河县。此后,山阳县境没有什么改变。此间,山阳县县治"西至清河圆通庵界二十七里,又西至清河县治三里。西南至盱眙周桥界西二十里,又西南至盱眙县治六十里。南至宝应黄浦闸界六十里,又南至宝应县治二十里。东南至盐城金吾庄界八十里,又东南至阜宁县治九十里。北至安东县治六十里。西北至清河县朱家沟界三十里。全境东西广百有七里,南北袤百八十里。"民国年间,淮安县境与晚清山阳县境大体相同。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淮安府山阳、盐城2县地置阜宁县。

  民国元年(1912年),淮安府裁撤。1914年,山阳县改称淮安县。抗日战争时期,楚州分属两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运西地区属1939年8月成立的淮宝县抗日民主政府,运东地区属同年10月成立的淮安县抗日民主政府。1946年2月,淮城市由淮安县划出,为苏皖等五行政区直辖市;9月,淮城市又并入淮安县。1948年12月,淮城等二次解放,与清江市合组成立两淮市。1949年3月,裁两淮市,淮城区仍属淮安县。1949年4月,苏北人民公署成立,淮安县划属盐城专区。

  新中国建立后,四境略有变化,如原属淮安县的曹甸划归宝应县,原属涟水县的吴码、龚营、宋集等地划归淮安县,原属淮安县的高良涧划归淮阴县等等。淮宝县裁撤后,运西之地大部复归淮安。1963年,仁和、黄集、岔河划归洪泽县。1983年9月,运西的黄码、盐河2乡划归清浦区。至此,运西地区仅有南闸、三堡、范集、林集4乡属淮安。2002年6月徐扬乡划归淮安经济开发区。

  1950年3月,淮宝县裁撤,其部分辖地归淮安县。1954年8月,淮安县由盐城专区划入淮阴专区。1983年3月,撤销淮阴专区,成立地级淮阴市,淮安县属淮阴市。1988年2月,撤销淮安县,设立淮安市(县级市)。2001年2月,原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撤市建区,更名为楚州区。2012年1月31日,楚州复名淮安,更名为淮安区。(刘玥莹)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