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标兵胡毓芳:匠心铺就丝路 创新成就传统

2019-07-24 10:50:1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李弋 责任编辑:李弋 字号:T|T

  在她看来,丝绸是传统行业,仅凭这份匠心,仅凭这份痴心是没有办法让传统产业走得更远,所以一定要用创新来成就传统的丝绸业。如何行走新时代背景下的蚕桑之路?她用实践进行了回答。

  传统工艺生产的蚕丝被有两大先天性弱点:一是容易板结发硬,二是使用时间长后丝绵容易移位、糅合和变形。这两大弱点,一直限制着消费者的需求,也卡住了蚕丝被产业发展的“脖子”。胡毓芳再次四处取经,寻找解决良方。通过近一年努力,她成功开创“蚕丝被全过程无污染手工拉网”制被新工艺,让一条蚕丝被在经历20720颗春茧36道工序69天耗时32层铺叠90针定位10道质检后,更蓬松、保暖、耐用、环保;和苏大蚕桑研究所合作研发“可水洗蚕丝凉被”,一举克服了传统蚕丝被不能水洗的难题;与苏大共建苏州蚕丝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展丝绸产品的生态加工技术研究、功能性蚕丝及产品的加工技术研究。为了把蚕丝被做得更好,胡毓芳还不断改进生产,注入新技术,发明了伸缩式拉绵台、标准定位扣,让工人无需用尺丈量,就能精准拉出相应尺寸的被子,生产效率提升了10%。如今,这两项发明,已经在震泽蚕丝被企业中普及运用。

  2016年,太湖雪蚕桑科技文化园开园,又彻底颠覆了传统丝绸的商业模式。市民和游客不仅能在这里观赏到太湖流域悠久的养蚕历史、蚕的一生、制丝工艺、拉绵制被、扎染刺绣以及丝品展示等,还可以游桑园、采桑果、品桑茶、喝桑酒,享受生态农家乐。

  她指着几张旧照片说,你看这样的产业又脏又苦又累,干一个月不到2000元钱,怎么会有出路呢?但是我们都知道,蚕桑产业当时对苏州的贡献,因为丝绸让苏州闻名于世。“现在我们通过农场化种植、机械化采摘、车间化喂养、职业化管理,让一张蚕种的效益翻了三倍。以前养一张蚕种可能只有2000元,现在可以达到6000元。”她说,“以前家里一个人养一张蚕种很累了,现在三个人养一张大棚,一张大棚里有12张蚕种,也就是一个人平均要养三张以上。”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