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无锡江阴市历史沿革

2019-07-15 13:21:18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史前文明

  中国小康网 从周庄陶城、青阳南楼、长山烟墩、石庄高城墩、山观望海墩、顾山西坡、西郊璜塘河及市区北护城河畔等文化遗址中,相继出土属青莲岗文化、良渚文化的石锛、石斧、夹砂灰陶、红陶、黑陶、鹿角镐、玉器琮壁和炭化稻谷,说明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境内聚成村落,繁衍生息,从事渔猎和农耕,开始种植水稻,并掌握了制陶、织麻、琢玉等手工业技术。

  夏商周春秋战国

  商末,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建立勾吴。3000多年前,这里的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成为先进的吴文化组成部分。江阴见诸文字记载的历史有2500多年。在春秋时期,这里地属吴国延陵,曾是吴公子季札的封地,季札避耕于申港南舜过山下,名动古中原的延陵季子葬于今江阴申港。季札与孔子同时代而年长,孔子对这位前辈推崇备至,根据现有资料,孔子一生至少有四次盛赞季札,并且亲手立下了著名的延陵季子碑。

  战国时为楚春申君黄歇采邑。《江阴县志》载“黄田港在澄江门外,春申君开以灌田,故名”“贯城闉···为江潮出入之总汇”。 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君山突兀平野,俯临大江,旧名“瞰江山”。

  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为延陵乡,属会稽郡。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为毗陵县暨阳乡,属会稽郡。东汉永建四年(135年)至三国为毗陵县暨阳乡,属吴郡。

  三国

  孙权之母吴国太在砂山南麓建太清观,是为今华士镇泰清寺。

  晋朝

  西晋太康二年(281年)置暨阳县,为江阴建置之始,县治江阴东南,一说县置杨舍镇(今属张家港),境内有古暨阳湖(旧址今位于张家港)而名,属毗陵郡。

  东晋咸康七年(341年),暨阳县治搬到黄田港口澄江镇(今江阴市澄江街道)。暨阳县东部福山、妙桥一带置南沙县。

  相传酒圣杜康偕同好友刘伶隐居于江阴城东,酿造黑杜酒,有“江阴黑酒饮三碗,醉倒刘伶整三天”的故事。

  南朝

  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废暨阳县置江阴郡,郡治君山之麓(今江阴市澄江街道),因地处大江之阴(山之北水之南为阴),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始。暨阳县改名为江阴县属之,暨阳西置利城县,另置梁丰县于暨阳故地。江阴郡与吴郡、毗陵郡(晋陵郡)、信义郡并列。

  江阴郡下辖江阴县、利城县、梁丰县(治今张家港市杨舍镇)三县。

  江阴(暨阳)建立之初,辖境大约是今天的江阴市、张家港市(限主城区等大部)、靖江市三市地理面积总和。

  陈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夺梁敬帝萧方智王位,封梁王为江阴王,以江阴郡建江阴国。

  隋唐

  隋开皇九年(589年),江阴国除,废江阴郡,将梁丰县和利城县并入江阴县,属苏州。

  唐武德三年(620年),升江阴县置暨州,以梁丰故地复置暨阳县。暨州下辖江阴县、暨阳县、利城县三县。

  武德九年(626年),恢复江阴县建置,暨阳县和利城县并入江阴县。江阴县改隶江南道—江南东道—常州。

  会昌四年(844年),升为望县,为地方上规制最大县之一。

  五代十国属南唐,始置江阴军(937年-990年),领江阴一县。

  宋朝

  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江阴废军为江阴县,属两浙路常州。

  北宋淳化三年(993年)复置江阴军。北宋初年,江阴知军范宗古迁址兴建江阴文庙。范仲淹称赞江阴文庙“堂焉巍奂,廊焉徘徊,大门斯清,高门有闶”。王安石求守江阴而未能如愿,珠犀鱼蟹之句,江阴人往往能诵。熙宁四年(1071年)废军为县。

  南宋时期,江阴设立江阴军(1127年-1157年,1161年-1277年)。“军”相当于“州”级别,江阴军为独立建制,是两浙路十四州二军之一。

  宋朝是江阴史上行政级别较高的时代,浙东上八府:越婺衢明台处严温,浙西下八府:苏松常润杭嘉湖和江阴军。

  南宋绍兴年间,江阴设立“市舶司”。 宋代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机构的,有杭州、广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松江)、江阴、温州八处,若包括设置市舶场的澉浦(今浙江海盐)在内,实际上共有九处之多。 [2]  宋代市舶司是外贸行政管理机构、外贸税收机构、外贸经营机构、经济仲裁机构、外交接待机构。《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之二八云:“两浙路惟临安府、明州、秀州、温州、江阴军五处有市舶”。江阴军“边临大江,正是下流…最为控扼”,“顺江而纵者,朝江海而夕毗陵”。江阴有黄田港等有名大港。宋廷在江阴设“市舶务”的基础动因应是江阴军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带来的繁荣商贸。

  南宋韩世忠曾引军退守江阴军,在砂山留下藏军洞。岳飞亦曾驻守江阴。辛弃疾在江阴任签判期间,负责起草书写来往公文,协助知军处理地方政务。

  宋代江阴纺织业发达,周庄、华士一带家家农户都有织布机,始称江南布码头。

  元朝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江阴军为江阴路总管府,江阴路总管府与平江路总管府(苏州)、常州路总管府平级。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降江阴路为江浙行省江阴州,属常州路。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改名为连洋州,未几复名江阴州。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降江阴州为江阴县,属常州府。

  明朝

  明初设“江阴卫”水师炮台,至明中期沿海一带倭寇横行,崇祯八年在江阴大、小石湾配置红夷大炮11座,防备倭寇。

  明朝初年,江阴县(今江阴市、靖江市、张家港市杨舍镇/金港镇/大新镇等)与武进县、无锡县(今无锡市)、宜兴县(今宜兴市及溧阳市上黄镇)四县同属于南直隶常州府。

  今靖江地区本为江阴阴沙(马驮沙),相当于上海的崇明岛,因江潮冲刷和地转偏向力而与对岸接壤,使用吴语。明成化七年(1471年),应天巡抚滕昭上书朝廷,以“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为由奏分江阴之马驮沙,成化帝同意设县,置靖江县。

  “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记》作者游圣徐霞客生于江阴。

  在江阴漫长的历史中,涌现了大批爱国民族英雄。明代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政误国,在朝的三位江阴人——主事黄昭、御史贡安甫、史良佐,或以挽死谏,或以奏章忤。李诩在《戒庵老人漫笔》中称之为“江阴一时三忠”。还有勇斗阉官魏忠贤,慷慨赴狱、死于酷刑、被列入“东林后七君子”的缪昌期、李应升。

  清朝

  江阴城因血战清兵八十一天而誉为“忠义之邦”。1645年,江阴本已降清,但“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颁布激怒了江阴人。抵制剃发令的抗清守城战,面对清军二十四万大军携二百多门大炮围城,江阴全城百姓在抗清三公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的带领下独守孤城八十一天,杀死清兵七万五千余人。江阴城内死者九万七千余人,城外死者七万五千余人,城中仅存五十三人。全城殉节,“竟无一人降者”。史称“江阴八十一日”。 [19]  清初状元韩菼作《江阴城守纪》记录江阴抗清之战。清代4部《江阴县志》、《江上孤忠录》、《江上遗闻》、《阎典史传》等文献亦记载江阴八十一日。江阴抗清留下“十万人同心死义”“活人不及死人香”的壮烈故事。“不独为礼让之邑,实称忠献之邦,长江底柱,允足表峙东南也”。

  明末乙酉后,获“义城”之名。江阴人立“忠邦峰”,怀念保邦死难者。状元、江苏学政、户部侍郎姚文田于1799年为江阴题“忠义之邦”四个大字,道光年间摹作南门门额光前裕后。

  清代分南直隶为江苏和安徽。江阴为江苏学政衙署所在,是江苏省八府三州考秀才之地。

  清朝,江阴县与靖江县、无锡县(金匮县)、宜兴县(荆溪县)、武进县(阳湖县)五县(或八县)同属于江苏省常州府。

  杨舍堡城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在江阴知县主持下由江阴东乡六镇杨舍、马嘶、顾山、华墅、周庄、章卿共同出资维修。清代江阴是江苏省唯一一个拥有双城(澄江县城和杨舍堡城)的强县。

  明清江南衣被天下,江阴有雷沟大布。江阴土布有“日产万匹,远销南洋”之盛。

  近现代

  民国时期,孙中山留下了“叫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的倡言。

  抗日战争时期长江江阴段是江阴海战主战场,江阴保卫战是抗战时唯一一次海军战役。

  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炮击江阴,南门“义之”二字毁。1947年蒋介石为江阴手书“忠义之邦”四字,今刻于南门。江阴“人心齐,民性刚”的城市精神源于此。1949年4月23日,属苏南行署常州专区。

  1953年改属苏州地区。

  1957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江阴东部分出一部分与常熟西北部的一部分组成新的城市沙洲县(今张家港市)。江阴划出杨舍、后塍、塘市、德积、大新、中兴、晨阳、泗港、南沙。江阴与张家港市区同根同源。

  1962年,沙洲县成立。江阴县与沙洲县、无锡县、常熟县等同属苏州地区。

  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改属无锡市代管。

  1987年4月23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设10个镇20个乡。

  2001年6月,江阴市28个镇合为20个镇。2005年,江阴市20个镇合为16个镇。2007年撤澄江镇建澄江街道。2009年撤南闸镇云亭镇设街道办。

  2017年7月13日,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决定实现市县同权,除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必须由设区市行使的职权外,赋予江阴与设区市同等的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权限,赋予江阴的镇、街道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2018年4月26日,《江阴市县级集成改革试点赋权清单》通过,无锡市行使的282项权力放至江阴市。

  城市荣誉

  江阴先后获150多项全国性荣誉。

  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十四连冠”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

  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四连冠”

  全国首个“信息化示范市”(县级)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数字城市服务示范市

  “中国人居环境奖”

  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首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七星级奖”

  建国60周年中国全面小康杰出贡献城市

  国家生态市

  中国最佳经济活力魅力城市

  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连续十一年蝉联

  2016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

  2018年度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市

  2018年度中国十佳幸福县市

  联合国人居环境奖

  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

  2018 年工业百强县 (市)排名第1

  2018全国综合实力、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百强县市

  首批创新型县(市)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