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经学家 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段玉裁

2016-07-02 11:25:47 来源:金坛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任燕萍 字号:T|T

  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清代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雍正十三年(1735年),他诞生在金坛一个清贫的世代书香之家。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县里的秀才,但都是边种田、边读书、刻苦自励的正派人,所以家境并不宽裕。在段玉裁的青少年时代,全家每天早晚都只喝大麦粥,除祖父母每天中午吃米饭外,其他人中午都是一天米饭两天粥。段玉裁17岁时,母亲不幸逝世。当时因家贫无法像样地安葬,直到段玉裁后来做了四川巫山县知县,才有条件买了墓地,把母亲殡葬于殴氏老家大坝头村(今花山)。段玉裁日后客死异乡,也迁葬于此。

  段玉裁25岁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接着,赴北京参加会试。在北京,得师事戴震,并结识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等学者。返乡后,又得与卢文弨、刘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岁时,二次入都,得识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商讨音韵、训诂,颇为契合。乾嘉时代汉学昌盛,段、王两家在音韵、训诂方面的贡献极大。

  段玉裁终其一生,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经济状况,—直都是很艰苦的。但他不管处于什么境况,是逆境还是顺境,是贫病交加还是公务繁忙,都未曾动摇过他孜孜不倦、刻苦治学的—贯精神。

  乾隆三十五年,36岁的段玉裁开始撰写《六书音韵表》,写这部书,要收集、考证浩如烟海的资料,其工作是繁重而艰巨的。就在这年,段玉裁被派到贵州的玉屏县当知县。玉屏是一个僻远闭塞的小地方,很难施展他的才能。不久,果然以“诖误”被免官,遣往四川成都候补。清代流传着“三年清知府, 十万雪花银”的说法,候补官是捞不到什么油水的。别的人都在千方百计地钻营,力争尽快转为现任,但他却把心思放在古文字学的研究上。乾隆三十九年九月,段玉裁受命代理四川南溪县知县。有次偶然去拜谒烈妇黄帛庙,当时庙主认为这烈妇是唐代人,并题庙匾为“唐烈妇庙”。段玉裁根据《水经注》上的有关资料,发现这是不对的,黄帛应为汉代人。于是他就告诉当地的士民,纠正了这一错误,并专门写了碑文。后来他又代理富顺县知县,同时负责化林坪驿站的站务。他做这两任代理知县时,白天要处理相当繁重的事务,当然丝毫不敢有所疏忽,而每到晚上,他仍不顾—身疲劳,点起灯来,埋头于古音韵学的研究。经过前后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六书音韵表》—书终告完成。《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钱大昕为它作序时说,这本书出来,海内的经学家们都要把它当作典范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