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上的中国文化

2019-08-12 08:00:00 来源:台安县人民政府 作者:孙天骄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筷子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一种极普通的餐具。筷子看似平淡无奇,但它却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包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称得上是人类文明史上值得骄傲的一项发明,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著名美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作过精辟论述: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原理。筷子是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到的,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妙极了。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最早的称呼为“箸”从读音和字形上,就可以看出,筷子最原始的作用是帮助进食。筷子的诞生应是远古先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而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太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时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棍。正因为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的筷子形体来看,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虽然经过三千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没有改变。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筷子的种类越来越多了,颜色也有红色的、黄色的、棕色的,有些筷子上面还有花纹。多数筷子上面是方形的,下面是圆形的,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有天圆地方之意。
    一双简单细小的筷子,作为一种餐具,使用方便,物美价廉,不仅仅具有夹、拨、挑、扒、撮、撒等多种功能,还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敏、思维敏捷。据医学专家的研究,使用筷子还能开发儿童的智力。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不同。
    筷子成双入对,既可合二为一,也可一分为二。这是中国人的哲学。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主动,一根从动,动静结合;一根在上,一根在下,阴阳两生。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对立统一,团结和谐。
    筷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人类饮食及社会文化,这两根细如小指的简简单单的小棍子,演绎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灵活地在餐桌上大显身手,生动地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象征,堪称中华文明的精华、华夏民族的骄傲。


金祥库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