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向应:献身革命 优秀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和指挥员

2019-06-26 18:05:15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玥莹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关向应,原名关治祥,满族人,姓瓜尔佳氏,1912年关向应在屯里念私塾,一年以后进入亮甲店普通学堂。1918年春天,关向应考进了普兰店公学堂,由于离家太远,只好在学校寄宿。每逢礼拜天,别的学生都回家了,而他却自己留下来抄书和课本,先后抄写了《秋水轩》、《雪鸿轩》两本“尺牍”。关向应通过抄书,不仅加深了对“尺牍”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写作能力,学业大进,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受到老师的赞扬和同学们的尊敬。

  1920年4月,关向应离开家乡,考入大连伏见台公学堂附设的商业科读书。一踏进这座资本主义化的城市,他就饱尝了当-奴的耻辱。国家的腐败,民族的屈辱,在他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创伤。这时,五四运动已开始波及大连。大连的《泰东日报》不断介绍关内-的消息,也经常登载十月革命和苏俄社会情况的长篇文章。这份报纸深深地吸引了关向应,从此,他不再读旧书,开始贪婪地阅读传到大连来的各种书刊。这年7月,大连成立了“中华青年会”。青年会从关内聘请了不少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进步知识分子担任教员。他们办夜校,搞讲座,组织纪念活动,将民主和进步的思想传播给大连人民。关向应积极参加了他们举办的各种爱国活动,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迪,使他认识到饱经忧患、多灾多难的国家,需要振奋民族精神,中国青年再也不能浑浑噩噩地甘心当-奴了。

  1922年4月,关向应毕业被分配到日本资本家开办的洋行日华兴业株式会社当职员。他不愿意听从日本人驱使,干了两个月就辞职回家了。他的回乡,也惊动了伪亮甲店镇事务会长。为了笼络人才,扩大势力,事务会长便下聘书请关向应到事务所当书记。这是一个乡间人人羡慕而又难得的“肥职”。不料,关向应当即回绝,并公开声明:“给日本人做事,我不干。”他的父亲不理解孩子的感情,非常气愤地说:“这样好的差事你不干,还想干什么?”关向应决心已定,宁折不弯。他开导父亲:“人不能为了钱,昧着良心替日本人欺压乡邻。”

  关向应不为日军当差的事,在亮甲店一带很快就传开了,乡亲们都暗地里竖大拇指,说他是个“有种”的好青年。

  在当时的大连,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泰东日报》是关向应最向往的地方。《泰东日报》的总傅立鱼,是有名望的爱国者。他聘用的、记者和印刷工人都有着强烈的民族观念和爱国觉悟。1922年夏天,关向应经过考试,进《泰东日报》营业部工作。在这里,关向应如鱼得水,工作之余,常到工厂帮助工人拣字、排版,并很快就与一些进步青年融合在一起,交了几位好朋友,如赵悟尘、关凯林等。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报纸上有关国内形势的消息,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关向应常说:“从书本和报刊上能明白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咱们青年应当好好学习,未来的国家指望咱们这一代。”这一伙青年的好学精神,引起了报社文艺栏刘?躬的注意。刘?躬是从北京招聘来的知识分子,他同妻子石三一都参加过五四运动。为了引导这些青年人上进,刘?躬夫妇创办了大连中华三一学校,以教育十几名儿童为掩护,晚间开办工人夜校,组织《泰东日报》社的好学青年学习。关向应是其中最积极的一个,每天下班就早早地到夜校上课。石三一在夜校讲中国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讲关内的革命形势及苏俄十月革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美好生活。一次讲到社会主义时,石三一取出了两张画像,庄重地告诉大家:“这两位是世界革命的导师,留大胡子的是马克思,另一位是苏联人民的领袖列宁。”这是关向应第一次接触到有关马克思和列宁的宣传。从此在他的心灵深处亮起了一盏灯,他更加关心国家大事,也更加仇恨日本殖民主义者。

  1923年末,共产党人李震瀛、陈为人以记者身份到大连工作,经石三一介绍关向应与他们相识。几度交谈,关向应就被李震瀛的渊博学识及精辟见解所打动。而李震瀛也感到关向应刻苦好学,积极上进,是一个很在培养前途的青年。1924年4月,李震瀛再次来大连活动时介绍关向应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关向应是大连地区最早的一批团员之一。同年5月,李震瀛要带关向应去上海工作,关向应当即答应。临行前,他为故乡和亲友留下了“我不能这样看着日本人压迫中国百姓”,“我成功了才能归来”的豪言,并为叔父留下“言秉丹青”的题字,表达了他献身革命事业的决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