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胜:作为干部尽职尽责 作为诗人气质沉稳

2017-12-21 12:52:36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第一次见到郑文胜,高高的个子、朴素的穿着、温文尔雅的风度,让笔者由衷地感到,他不仅曾经是一位尽职尽责的行政干部,更是一位气质沉稳的诗人。郑文胜扎根黎川,从事文字写作数十年,先后主编了《黎川风景名胜》、《千年沧桑话黎川》、《黎川老街》、《闽赣苏区的烽火岁月》等文史书籍。如今,他又开展诗词研究,普及诗词知识,繁荣诗词创作,培养诗词人才,让诗词这朵中华传统文化的奇葩在黎川这片红土地上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家乡情怀成为创作主旋律

  “我从事文字工作多年,本身对文字就有浓厚的兴趣,而古体诗词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底蕴最深的一种载体,具有独特的品质和魅力……”谈起学习写作诗词的经历,郑文胜有说不完的话,他说,诗词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快乐,也充实了自己的晚年生活,现在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琢磨诗词。

  2012年,郑文胜开始担任黎川县老年大学校长,有了足够的时间了解诗词、学习诗词,从那以后,唐诗、宋词、元曲以及诗论文章,他无所不学,诗词写作水平突飞猛进。除了阅读诗词古籍,他还参加各种诗词创作培训班,通过学习钻研,他对诗词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兴趣也愈发浓厚。如今,郑文胜对诗词已经爱不释手,“自从接触古诗词后,便再也停不下来,越写越想写。”

  “方圆叠翠抱清幽,细浪轻风好泛舟。峭壁鸢飞迷望眼,天光云影一湖收。”正如七言绝句《玉湖游》所描绘的意境,家乡的美丽山水、黎川的悠久历史、峥嵘的红色印记和日新月异的发展,都成了郑文胜诗词创作的源泉。

  在郑文胜众多的诗词作品中,五言古风《黎川颂》可谓其代表作,从“日峰迎朝阳,黎河写诗章。新丰伴横港,双桥度沧桑”,到“妙手织锦绣,建功举金觞。黎川无限好,幸福万年长”,全诗41韵共410个字,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对黎川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家乡的美好期盼。“我生在黎川,长在黎川,是黎川的山水养育了我,我热爱黎川。”在郑文胜心中,古体诗词是大美诗体,他就是要用这种大美诗体来描写大美黎川。

  诗词创作成绩斐然

  国事抒怀,追忆岁月,思念家乡……凡所涉历之事、接触之人、感悟之志、激动之情,郑文胜都寄情于诗词当中,从容挥洒,信手拈来。他用诗歌吟唱生活,格调高雅,内涵丰盈,以诚挚的情感、精妙的诗句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弦的美丽画卷。

  短短两年时间,郑文胜已有60多首诗词作品在国内众多诗词报刊、杂志发表,其中不少作品还在全国诗词大赛中获奖。《资福塔感赋》《走过新丰桥》《蝶恋花·黎川老街》等15首作品,不仅荣获“天籁杯”第十一届中华诗词大赛金奖,还被收录在《天籁之音》优秀作品集一书中,郑文胜因此也成为黎川县唯一一位有作品入选该刊物的诗词创作人,他的一些优秀作品还发表在《中华诗词》《诗词家》等刊物上。

  中国当代文学会副会长、《中华诗词》资深编辑、《诗词家》副主编、著名诗人刘宝安在读完郑文胜的作品《蝶恋花·黎川老街》后评价道:“古文基础较深,章法适度,文笔酣畅,颇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去描摹烘托……语言质朴,要言不烦,很耐读。”

  热心繁荣黎川诗词文化

  郑文胜不仅自己喜爱诗词,也十分热心推广黎川的诗词文化。他就像一块磁铁,凝聚着黎川一批诗词爱好者。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老年大学诗词班办得红红火火,教学、交流研讨、采风、吟诵……大家聚在一起吟诗作对、互相交流,大大激发了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写作热情。“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老同志离退休后,以学习诗词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还能为繁荣本地文化做点贡献,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

  立足黎川本地文化,发挥广大诗词爱好者的力量,郑文胜精心筹划,广泛选材,组织编撰了《诗词黎川》文集,收录诗词作品400多首,这些作品展示了黎川悠久厚重的历史、雄奇壮美的风光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郑文胜说:“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黎川的诗词走出黎川、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让更多的人了解黎川、来到黎川、喜欢黎川。”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