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娥:心灵手巧 继承古老剪纸技艺

2018-10-23 15:49:46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张月娥。网络图

张月娥。网络图

  中国小康网 张月娥出生在陵川县平城的南坡村,由于姊妹多,从小就养成了自强、有责任心的个性。虽然是农村,但她的爷爷奶奶及父母辈,都是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也可能她先天性就传承了长辈的艺术细胞。月娥很小时就喜欢画画、音乐,几岁的她,看着哪有好看的画面,就自己照着画。有一年正月,她到姑奶奶家走亲戚,喝水时,发现玻璃杯上有一个特别好看的凤凰(那时一般的家庭都还没有玻璃杯),她边喝边看,越看越上心,看着看着就在想;不行,我得把他画下来,于是,月娥就找姑奶奶家里和她同龄的小孩,要了那么一点点纸,要了一小截铅笔,就照着把那条凤凰画了下来。没多久,又看一本书里,有一副南京长江大桥的画面,特别想把它画下来,又怕画不好,月娥就找她爸(她爸就是搞工艺美术,版报的)让她爸协助我把南京长江大桥这幅图画了下来。她就把它珍藏了很久很久。从此就一直爱上了工艺美术,喜欢上了写写画画,做做手工,还有音乐,从小就喜欢把看到的歌词歌谱,也记录在本子上。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月娥的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期间从未间断过对艺术的追求。后来,她几次要报考美术学院,而且学校也非常看好她,但由于家庭传统思想的束缚,终未如愿。

  成家后,月娥做过很多生意,自己做食品加工,买鞋,做药材等。

  199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本村,她认识了一个叫娄虎孩的人,这个人是做手工艺活的,月娥看到他做的纸扎活十分精巧,就拜他为师,学起来手工艺,期间,娄师傅教给她很多绝活,特别是做传统宫灯的技艺倾囊相授。1996年,她转行开起了美术店,做纸扎等系列手工艺作品。她做的宫灯连续多年在县城的元宵节及灯谜会上亮相,收到观众的好评。还经常为各乡镇的彩车做各种动物及其他灯具造型。

  虽然行业多变,但剪纸的夙愿始终是她的一个理想。2001年她辞掉所有的行业,专业搞起了剪纸。月娥的剪纸,一般是在心里就构造成一幅图,不画样就能剪出来。她的作品融入了主观情感,造型简洁夸张,抓住实物的典型特征,以少胜多,突出主题,同时,通过夸张变形,注入作者的情感,是原来的典型特征变得更加生动、鲜明、合理,保留最本质的东西,使得画面有变化,不致单调贫乏,显出一种节奏感、韵律感。由于她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加上心灵手巧,其作品一下子就名誉古陵。2002年成为陵川文联工艺、美术、文学、书法首届会员。曾多次参加剪纸展览,多次获得省市县级一二三等奖!

  后来为了照顾在太原读书的女儿,她背井离乡到了省城。尽管县文联马素花主席一再挽留,尽管自己也舍不得自己的故土,但现实迫使她不得不走。在太原,她继续着自己的爱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2008年成为山西省剪纸协会的会员。在省城期间,参加山西省剪纸协会福禄寿作品展三等奖。山西省工艺美术协参展,获奖三等奖。太原市迎泽区参展,获得一等奖。由于她精湛的作品,加上善良的人品和诚信的人格,2011年成为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的会员。2012年成为山西省文联会员。在省城期间,她认识了大同的一个老师,就是在这个老师的带领下,大同的剪纸成了本地的一项朝阳产业,全县的老百姓,家家做起了剪纸手艺,把剪纸推向市场,使当地的老百姓获益颇多,不仅弘扬了剪纸这个传统的文化,而且为本地的旅游业起到了促进作用。

  儿子长大后,自己创业,在陵川开办了黄河少儿艺术学校,了却了她一桩心思。为了能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也为了能开创剪纸的一片天地。她毫无反顾地做了北漂客,独自去了首都。在北京,举目无亲,用高利贷在朝阳区开了一家名字叫(源一阁)的剪纸店,她白天一个碗,出门一把锁,夜里一盏灯,边帮助别人展销剪纸作品,边展销着自己的作品。抽空到一些古玩市场和花卉市场去转转,也经常去拜访一些艺术家,画家和书法家。和他们交流与学习。

  后来经济效益有所好转,正当风生水起之时,她所在的那个地方又拆迁了。于是,又搞起了肖像剪纸。她只用一张照片,或本人坐在面前,就能把她的形象给剪出来,因此她的肖像剪纸一直很好。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