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腔秧歌:唱词通俗易懂十分动听 生活气息浓厚朴素淳厚

2018-10-22 21:23:3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平腔秧歌实为“混场秧歌”,它流行于太行山巅的陵川县,发源城西北35里的东沟村,所以也叫“东沟秧歌”。据1963年版《陵川县志》记载:平腔秧歌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在很早以前每逢春节、元宵节,人们且歌且舞、自唱自乐,于街头巷尾、家户院落的一种文艺形式,故又俗称“地不轮”,即平腔秧歌的前身。

  平腔秧歌原先只在东沟本村演唱,因这里藏煤丰富,开有小煤窑,常有不少外地人来做工,他们于空闲时间,也爱学几段,久而久之,它就被外籍的窑工们带到全县各处,甚至更远的地方。到明末清初,陵川全县境内的近300个业余秧歌剧团,差不多都会唱几出平腔秧歌折子戏。后来,不少专业上党梆子剧团,也常选一些平腔秧歌折子戏演唱。不过,无论是别村业余剧团,还是专业剧团,所唱的平腔秧歌都不及东沟人唱的地道,都没有东沟人那种浓郁的乡土风味。

  平腔秧歌的音乐为徵调式,有七字、十字两个板腔和专门的哭腔及五字念板。它虽是一个小剧种,但却拥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其特点是行腔运调时不鼓不锣、不配弦乐,锣鼓家伙仅用于上下场和起送板。一个戏里,只有唱词,没有道白,或者仅有一两句念白。一般是四句或六句为一板,也有十几句几十句为一板的。有时每唱完一段,要混打一阵锣鼓,这可能是该剧种又名“混场秧歌”的由来。虽然曲调比较简单、狭窄,但朴素淳厚,别有风味,演唱起来,十分动听。

  平腔秧歌所演剧目,既有《空棺记》、《阴阳案》、《兄妹吵厅》等大型的传统戏和连台本戏,也有《采桑》、《拜节》、《王小二赶集》等折子戏。其中大多数是表现家庭与婚姻爱情等方面的内容。唱词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群众欢迎。

  平腔秧歌在历史上没有成立过专业剧团,到外地演出活动较少。因此,名老艺人也就不多。但在陵川县境内与高平、长治、壶关等地,有几个演员还是挺有声望的,即礼义镇的张蛮货、义汉村的任拴柱等,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好把式。如任拴柱,他原是一个唱泽州秧歌的名旦角,也兼唱平腔秧歌,吐字清楚,倍受群众赞扬。他登台演唱时,经常脖子上挂着观众赠送的烧饼串。后来,他被调到陵川县上党梆子剧团改唱梆子戏,每到一地,群众还仍要求他唱秧歌。于是剧团就排演出了平腔秧歌《采桑》等,不仅丰富了演出剧目,还提高了剧团的声誉。

  日伪统治陵川时期,平腔秧歌停止了。解放后,它又恢复起来,不仅整理了传统剧目,还新编、排演了《王三参军》、《秦富保放牛》、《招待所》等现代戏。此时,有的业余秧歌剧团,还到河南焦作等地向部队慰问演出。

  1979年陵川县化肥厂业余文艺宣传队,还用平腔秧歌排演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现代戏《双订婚》,并配上弦乐伴奏参加了晋东南地区举办的职工业余文艺调演。在会上有姚秀珍、琚全娥二同志被评为优秀演员。后,又在城关、附城、椅掌等地演出,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双订婚》剧本还被选入《山西群众文艺创作选·小戏集》。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