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道情戏:节奏明快而活泼 艺术风格柔美而典雅

2018-09-10 11:31:14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戚晓雪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临县道情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道情艺术的历史比较悠久,原属道教声腔艺术。中国的道情有两大类,法曲道情和俗曲道情,临县道情属俗曲道情。2006年5月20日,临县道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俗曲道情起源于唐代道士所唱的经韵或俗讲,是道家用以传教布道的一种曲艺说唱形式,有“道家传道之情”之说。宋代发展成为唱白相间的曲艺形式道情鼓子词。清代乾隆年间,在融合各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俗曲道情逐渐演变成为地方戏曲,并被搬上戏曲舞台。

  临县道情从教职人员怀抱渔鼓,手摇简板,一路云游, 一路“走唱”“坐唱”,到设置角色,扮演故事,其发展衍变的过程始终伴随着与传播区域各具风采的民间艺术以及新生的其它表演艺术的交融互渗。

  临县道情属于道情系统中的北路系统,地方色彩浓郁,红、黑、生、旦、丑行当齐全,以“二小”或“三小”为主构成角色体制,角色很少化妆,服装以单色为主,很少杂色,没有五彩斑斓的视觉效果。演唱方式以坐唱为主,兼有站唱、背唱、边唱边舞以及帮腔等多种形式。该剧种表演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旦角多行快步、碎步,与轻快的道情音乐节奏相协调。须生的表演则以稳健的坐唱为主,保留了道情说唱时期的痕迹。音乐婉转缠绵,曲调开朗而流畅,节奏明快而活泼,艺术风格柔美而典雅、浪漫而抒情,充盈了浓郁的乡野生活气息,为当地及吕梁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

  临县道情语言通俗,接近日常生活用语。其唱词和说白均由民间艺人自创而成,口语化极浓。同时衬字虚腔利用得当,避免了衬字虚腔淹没唱词的缺陷,唱来明快热烈,巧夺天工。由临县道情“七字调”、“十字调”创作的著名唱段《翻身道情》牞便是巧妙应用衬字虚腔的典型范例。它的特点是突出唱词,将衬字集中用在了填补虚腔,例如它的第一句唱词 “太阳出来满山红”,演唱时处理为“太阳一出来咳呦号哎咳哎咳哎咳咳咳咳—— 满山红哎哎咳哎咳依呀”,虽然衬字不少,但由于集中用于填补虚腔,既不影响唱词,又以明快热烈的衬字抒发了感情,因而收到了极好的演唱效果。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艺术创作趋向,使临县道情充满生活情趣,深为观众喜爱。1949年歌唱家李波同志唱着《翻身道情》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并获三等奖,从而使临县道情传到了世界各地,并连唱了几十年,经久不衰。

  全国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引下,临县道情成为受国家重点扶持的地方小剧种之一。在省文化局的支持下, 1959 年开始筹建临县地方国营道情剧团, 1960 成正式成立。恢复上演了大批道情传统剧目,同时挖掘整理改编了不少民间戏曲,移植和创作了一部分现代戏,进一步充实了道情剧目。音乐和表演方面也作了不少改进,使道情这一古老的地方剧种获得了新生。临县道情演出范围更加广泛,除在本县活动外,足迹遍布离石、柳林、方 山、兴县、榆次、太原、阳泉以及陕北榆林、延安等地。(戚晓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