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陈鸿志:修建公路隧道建设移民新村 资助基础教育捐助贫困学子

2018-09-16 14:44:55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邓丹凤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原本穷得“叮当响”的李家塔村村民,如今,却成了柳林县里最被人艳羡的一群人——他们不仅家家搬出了土窑洞,住上了户均227平方米的联排小别墅,不少村民还脱掉了“农皮”换“工装”,摇身一变,成了凌志集团旗下公司的员工。

  这一切,都归功于凌志集团的“掌门人”陈鸿志。这个从柳林县孟门镇李家塔村老铁匠家走出的穷小子,用20年的时间,以白手起家创建的“星火石料厂”为起点,一步步将自己的商业版图扩展到能源、农业、物流、商超、酒店、金融、旅游等产业领域。

  富而思源。在财富累积过程中,陈鸿志和他的凌志集团始终牢记企业的社会责任。多年来,凌志集团耗资数十亿元,将公益事业的触角伸向众多领域:修建公路隧道,修筑黄河大桥,治理荒山荒坡,建设移民新村,资助基础教育,捐助贫困学子……“有钱不往自己兜里装,老干些政府干的事儿”,当地老百姓不理解,背后偷偷说他“傻”。

  谁曾想,为了彻底改变家乡的面貌,他做了一个更“傻”的决定……

  农业园区:从员工福利到柳林菜篮子

  铁匠之子——退伍军人——企业家,这是陈鸿志43年人生路的全部轨迹。但“建设家乡,回报父老”的梦想,却是他儿时便播在心底深处的种子。

  “小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告诉我,好好念书,长大后考上学校,离开这个地方。那口气,仿佛家乡是一座地狱,唯恐逃之不及!那时候我就想,如果有能力,我一定要改变家乡的面貌,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当思绪带着陈鸿志回到拮据困顿的童年时,他端起杯中的菊花茶,深深地喝了一大口。

  1999年退伍后,他四处举债筹得10万元,收购了一个濒临倒闭的石料厂,取名“星火石料厂”,迈出创业的第一步。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公司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成立了山西凌志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现在,越来越多的家乡父老进入凌志集团工作。

  为了给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凌志集团在每一个厂区都建起了标准化食堂。起初,食堂用的菜蛋肉奶全部从市场上采购。有一天,陈鸿志自己上街买菜,其中有一个西葫芦,当天没吃完,第二天发现,西葫芦长了一截。他一打听,才知道现在市场上卖的菜都用了各种各样的生长剂催熟催大,即使摘了下来,残留在菜上的生长剂还在发挥作用。

  他觉察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员工吃这样的菜,势必影响身体健康,从长远来看,不仅影响员工个人和家庭,对公司发展也不利。那么,回报家乡就从服务好员工开始!

  但项目一投入,陈鸿志就意识到,这不仅仅是员工福利项目。他说,农业项目投资大、风险大、利润低、回报周期长,但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带动当地老百姓致富、提高企业员工及周边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2013年,柳林县凌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成立之初,就被定位成一家“集设施农业、特色果园、生态养殖、观光旅游及农产品加工等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科技示范企业。基地位于柳林县成家庄镇张家庄村,面积1280亩,总投资1.7亿元。

  现在,园区每年出产60多种果蔬150多万斤,各类花卉1.5多万盆(株),各类蔬菜种苗100余万株。其中,西红柿、茄子、豆角、西葫芦、黄瓜等5种蔬菜已被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6月3日黄昏,夕阳照在农业园区一排排温室的红色屋顶上,室内的西红柿、黄瓜、葡萄、甜瓜以及各种绿叶菜长势正旺;2000多头壮硕的毛驴一个个戴着辨识身份的耳码,在驴舍内咀嚼玩耍;用收集回来的雨水注成的7000平方米人工湖,水草长势旺盛,睡莲含苞待放,鱼儿穿梭其间,一派田园牧歌的美好景象……

  园区负责人刘国兴说,现在园区提供了165个就业岗位,蛋鸡养殖项目70%的饲料原料玉米委托当地农民种植,带动周边乡镇农民共同富裕。

  如今,这里不仅仅是凌志集团8000余名员工的菜篮子,还能给柳林县和离石区城区居民每天提供2000余公斤绿色蔬菜。

  修路筑桥:儿时梦想照进现实

  修路筑桥,也是关联着陈鸿志“建设家乡,回报父老”儿时梦想的事情。

  孟门镇李家塔村在黄河的东边,河对岸的陕西省吴堡县是陈鸿志祖母和母亲的娘家。奶奶是个小脚老太太,每次回娘家都要带上他。因为坐渡船到了对岸,还要徒步穿过一片很宽的河滩,河滩里都是砂石,在这种路况下,奶奶的小脚寸步难行。每当这个时候,陈鸿志就是奶奶的拐杖,或者干脆把奶奶背起来,当奶奶的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