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皮县:昔日盐碱地今朝变粮仓

2018-06-25 15:47:21 来源:南皮县政府 作者:转载自新华网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新华社石家庄6月17日电(记者高博 徐步云)正值麦收时节,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区内,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往来穿梭,带着新鲜麦香的麦粒不时被倒入一辆辆拖拉机里运走。

 

  64岁的乌马营村农民白金喜告诉记者:“现在当地老百姓种粮的积极性很高,土地撂荒的基本没有。这里小麦亩产常年维持在七八百斤,好的年景超过千斤,而在上世纪80年代也就两三百斤。”

 

  在白金喜的家乡南皮县,上世纪流传着这样一句口头禅:“涝了吃蛤蟆,旱了吃蚂蚱,不涝不旱吃碱嘎巴。”种了一辈子田的白金喜说:“以前这里都是盐碱地,从土里返出来的盐碱花白花白的,有的地方连苗都发不出来,甚至草都不长。”

 

  然而,昔日盐碱地如今已经变身“大粮仓”。蜕变来自于2013年实施的“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

 

  该项目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在调研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研究基础上提出,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目标是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其中,南皮是项目实施的核心区之一。

 

  中国人多地少,粮食安全一直是个重要议题。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刘小京介绍,当前条件下,探索和挖掘中低产区粮食增产潜力,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科院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有4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盐碱地,通过突破区域土、肥、水、种等关键技术,构建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与示范样板,就可能大幅度提升这一区域粮食增产能力。

 

  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孙宏勇介绍,项目实施以来,科研人员对缺水和土地盐碱两大难题长期进行攻关,目前已在耐盐优质小麦玉米品种选育、微咸水灌溉、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土壤培肥与地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渤海粮仓”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正在试验站试验田内指导学生取样测产的研究员刘孟雨告诉记者:“你看现在一条畦垄分开的两块地,一块实施了土下覆膜技术,既可以保障土壤墒情、抑制盐碱上升、调节土壤温度,还可以延长作用播种期,利于生长。在今年特殊天气作用下,亩产仍可达到八百斤左右。另一块则没有实施这一技术,亩产仅在三百斤上下,相差一倍有余。”

 

  记者了解到,该示范工程不仅提升了南皮中低产区粮食增产能力,更是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南皮全县域推广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增粮增效相关技术体系,通过“公司+合作社”的模式扩宽销售渠道,带动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目前,南皮已经实现增粮1.5亿斤,节水3000万方。

 

  据悉,截至2017年底,“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增粮60亿斤的任务如期完成,工程已经在4省市的80多个县市进行了示范应用,建立核心示范区面积10.72万亩,示范区1135.6万亩,技术辐射推广面积2368.4万亩,总增粮64.4亿斤,增加效益53.5亿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