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坦其其格:“让蒙古族长调艺术传唱得更高更远”

2019-10-12 20:48:13 来源:人民网 作者:富丽娟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阿拉坦其其格在给孩子们授课。

  “长调是蒙古族的灵魂,流在蒙古族人的血液里、刻在蒙古族人的骨头上,是特属于这个民族的唱法,唱出来的就是我们蒙古族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阿拉坦其其格说。

  阿拉坦其其格,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人,著名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中国声乐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央民族大学特聘为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家级蒙古族长调民歌非遗传承人共有8位,阿拉善盟籍歌唱家阿拉坦其其格名列其中。1980年,阿拉坦其其格开始利用业余时间教学。2008年3月,阿拉坦其其格在家乡阿拉善右旗成立“阿拉坦其其格蒙古长调培训中心”,为爱好长调的青少年教授原生态蒙古族长调。

  阿拉坦其其格的学生们。

  敖斯尔卓玛是阿拉坦其其格的学生之一,也是最早来培训中心免费帮老师带学生、照顾孩子日常的学生。“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人和事,每个人或每件事给我们的影响是不同的,而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阿老师。”敖斯尔卓玛坚定地说。

  一个多月前,敖斯尔卓玛通过层层选拔,成为额济纳旗乌兰牧骑的一员,常辗转于各地演出。“累并快乐着,能让热爱的事成为一种事业,是我的幸运,这都离不开阿老师的教诲。”敖斯尔卓玛说,“希望自己也能像阿老师一样,可以将蒙古族长调唱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人了解蒙古族长调,爱上蒙古族长调。”

  阿拉坦其其格不仅自掏腰包创办了蒙古族长调培训学校,还一边授课,一边为孩子们做饭、烧锅炉。

  “在培训中心的时候,一天三顿饭,每一顿都是老师亲自做。这次暑假,参加培训的孩子有三十个左右,大厨就只有老师一个。每天五点多,老师就要起床做早饭,紧接着上一上午课,到中午12点多,再去做中午饭……这样连轴转。”苏日格格说,“老师做的一个酱非常好吃,参加过培训的孩子都知道”。

  苏日格格的大学专业就是蒙古族长调,高二的时候她第一次去培训基地,从那以后每个暑假都去,到今年已经有五个年头。“蒙古族长调来自大自然,培训中心正好坐落于草原上,所以比琴房弹唱更能唤起内心的情感。”

  刚开始学习长调时,苏日格格甚至不能唱完一首完整的歌。“气息不畅通、嗓子打不开是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苏日格格回忆说,“老师会一对一、一字一句地教,根据每个人的嗓音条件,教不同的曲目。慢慢地,也就‘得心应手’了。”

  现在,苏日格格经常出现在各种演出和晚会上,性格也越发开朗了。“阿老师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艺术家!等以后毕业了,我也想像阿老师一样,尽自己所能,将蒙古族长调教给更多的弟弟妹妹。”

  在同学们心中,阿老师不只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难得的生活导师。对此,胡拉深有感触:“平常在家里,爸妈都惯着不让我们干活,但是在培训基地,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动手,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现在,我一个人在外地上学,大多数事情都需要独自面对,就更能感受到老师当时的良苦用心。”

  像妈妈一样的老师。

  阿拉坦其其格的“良苦用心”,来自她对人和自然特别的感受力。“有一次,老师正在给我们教授长调——《孤独的白驼羔》,窗外正好走过一群‘结伴’前行的骆驼,而歌曲中的小驼羔却失去了自己的母亲……老师讲着讲着忍不住落泪了,大家也都跟着哭了起来。”胡拉说。

  到目前,阿拉坦其其格总共教学了1000多名学生,先后在青海、赤峰、包头等地方建起了8个长调基地,其中近百人,有的参加工作走进了文艺团体、走进了校园、走进了牧区;有的去上了大学、甚至出国深造。他们就是火种,把蒙古族长调传唱到四面八方。

  2005年,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蒙古族长调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拉坦其其格用实际行动,把蒙古族长调这一“草原音乐活化石”传到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有了解、学习蒙古族长调的机会。

  阿拉坦其其格深情地说:“我是牧民的孩子,1973年开始进入我喜欢的行业,之后又进学院学习‘科学’的演唱方法。我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照那斯图老师,他是我长调方面的指导老师。另一位是西北民族学院的邵永静老师,我跟着他学美声。记得第一节课上,他让我唱了一首蒙古族短歌和一首汉族作品,之后我又唱了一首长调,他说‘你要是聪明的话,就要走你自己的路’。从那天开始我一直在想这句话。在他的课上我是学习美声的,但是每次课的最后他都让我唱首长调,我就明白,他是让我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至今,我也还在不断地了解与学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