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娟:从“门外汉”到脱贫致富“行家里手”

2019-03-30 14:36:41 来源:中国小康网 作者:刘玥莹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让我一个干财务工作的接手扶贫工作,说实话,接到领导安排的工作时,内心还是有很大抵触情绪的。”今年34岁的马晓娟2014年刚进单位不久,她就被镇政府抽调到扶贫业务口,担任巴彦浩特镇扶贫专干。性格刚毅好强的马晓娟为了尽快熟悉扶贫工作,她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积极向领导、前辈请教学习,面对新阶段繁重的扶贫任务,她边学边干,边干边总结。

  “同事们经常开玩笑说看见我就发愁,因为看见我就意味着工作又来了。”马晓娟揉了揉有些发红的双眼,笑着说:“有时候我也特别佩服自己,干起工作来经常忘了时间,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就想着怎样把工作做得更好、怎样让贫困户享受更多的好政策、怎样不出差错……不管这次做得够不够好,内心总在要求自己下一次还要做到更好。”

  巴音塔拉嘎查70岁的大爷独自抚养着两个30多岁、智力残疾的儿子,前西花园村患有重病的徐叔虽然病情严重却永远保持着良好心态……马晓娟回忆说,刚开始入户走访贫困户时,每天心情都很复杂。 “脑海中浮现的一张张面孔,让我第一次觉得扶贫工作十分有意义。我在想,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个工作,那么这些挣扎在贫困线上的人们的生活岂不是更加惨淡,所以这项工作必须有人来做,还必须用心做好,而我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责无旁贷。”马晓娟认真地说,随着工作的推进,她深刻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扶智。除了定期与镇所辖的24个嘎查村及贫困户对接,及时将上级精神传达给“两委”班子,确保精准扶贫政策不跑偏、不走过场,还要及时向镇政府汇报贫困户实际情况和扶贫工作进度,让上级部门及时准确掌握嘎查(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整治、文化扶贫推进及贫困户脱贫增收情况。此外,她还耐心帮农牧民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致富门路。为了提高贫困户的科技素养,她协调邀请旗农牧、就业等部门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和脱贫信心,激活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

  “金阿姨,这些天过得怎么样?住进新房适应吗?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吗?”刚刚整理完手头的工作,马晓娟便拿起外套匆匆赶往前西花园村村民金奋花家。马晓娟说:“金阿姨身患乳腺纤维腺瘤,与丈夫离异后靠打工维持生计,生活比较困难。年前我们帮阿姨申请的廉租房分配了下来,最近一直惦记老人家,不知道新房还住得习惯吗?”

  “多亏了小马,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及时帮我递交了‘情暖驼乡’大病医疗救助保障基金申请,为我减轻了医疗费用负担,还帮我解决了住房难题。”说着说着,金奋花眼里泛起了泪花,“每次我生病住院,小马都会第一时间到医院来看望我。记得2017年11月,我因脑梗入院,当时我虽被识别为贫困户,但中心医院并不是旗卫计局定点医疗机构,无法享受‘一站式’服务。小马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探望我,了解到我的困难后,她马上与卫计局相关负责人对接,为我争取相关政策,还安排我到旗域定点医疗机构中蒙医院进行诊治,先诊疗后付费。在她的帮助下,那次住院的大部分费用都报销了。”

  马晓娟走出金奋花家时,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虽然忙碌,但我也从忙碌中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马晓娟笑着说:“我的工作要求我既要做到‘勤’,还要做到‘精’和‘专’。我理解的‘勤’就是要勤于跑腿、勤于沟通、勤于学习、勤于请教,‘精’就是要将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将政策把握精准、将帮扶措施落实精准,‘专’就要做到专心、专注、专业,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从起初一名害怕扶贫的“门外汉”,到如今引导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行家里手”,马晓娟始终坚信,再多了解一下政策、再多整理一遍资料、再多入户走访一次,扶贫工作就能做得更加扎实有效。(刘玥莹)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