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岗:从“新闻阵地”奔赴“扶贫战场” 身份变了,初心不变

2020-09-01 08:00:00 来源:包头市固阳县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7月8日16时左右,我们的车在固阳县下湿壕镇一个岔路口,与老高的车相遇。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老高没露脸,只是从驾驶室高吼一声:跟上!左臂探出车窗向前顺势划了一条弧线。我们会意地撵着他的车屁股,驶向陈家渠村委会。

  老高名叫高文岗,是包头日报社一位知名的民生记者,替农民工讨过薪、给跳楼者找生路、冲燃气爆炸现场没半点含糊……他是许多读者心中仗剑走天涯的侠客。这一次,他成为我笔下的主角,是听说他在陈家渠村当驻村第一书记的这7年,干得不错。

百无一用是书生

  驻村点在一个小岔路口,高文岗怕我们迷路,早早守候在这里,带我们进村

  通往陈家渠村委会的水泥路不长,导航不断提醒:水洼路段,稳驾慢行。可GPS精准定位的水洼们,我们一个没遇上。

  到达村委会的时候,太阳西斜,老高从驾驶座跳下来,拖着长长的影子走向我们,“可算等上你们啦!”熟悉的笑声由远及近,他还是那个不见老的老高吗?

  待他走近些才觉察,他竟已两鬓斑白、额头沟壑起来。认识老高快20年了,他怎么突然变老了?

  “能不老吗?咱俩多久不见了?”老高的一句话,把我拉回到7年前。

  2014年4月25日,包头日报社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找到老高,他憋着万般难处也没吐半个“不”字。后来,我们才知道,在同意去固阳驻村前,老高的爱人因车祸正住院。老高左思右想:“不能请假,否则报社和全市不同步。”他搬来了岳母救急,自己卷起铺盖下了乡。

  “市里派来一个记者”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陈家渠,“盼星星、盼月亮,就盼来个秀才?”“百无一用是书生,咱村脱贫没戏了。”陈家渠村委会会计刘海飞回忆道,“我到镇上接老高,第一眼瞧见这个50来岁的老‘秀才’,我心里也直犯愁——其貌不扬,能力咋强?”

  也难怪,陈家渠村是固阳县扶贫开发的重点村之一。这里沟壑纵横、资源匮乏,有效灌溉面积少,群众生活困难,摘也摘不掉的贫困村帽子让村民对驻村第一书记的到来,持有迫切而复杂的心态。

  初来乍到的老高,被安排住在缸房口村西北角上一座废弃的仓库里,没水、没电、没暖气、没人理……这么多困难,老高这个秀才又会何去何从?

太阳出来就有钱

 

老高展示手机上的锦浪云APP,他说从上面能嗅到太阳一出来就有钱的富裕味道

  7年的苦日子,老高一个字没讲,他笑津津地捧着手机让我看,“瞧瞧我们村办的光伏电站,这两天日照充足,每天能发七八百度电,一天就能挣300块。”

  今年5月18日正式运营的陈家渠光伏电站,是老高驻村第六年主张兴办的。虽然和陈家渠的村民们早已打成一片,但这个主意一经提出,还是遭遇了村民们的集体反对。

  “电站是专业部门建的,你个秀才说建就能建?”“电站建起来,还想卖出去电?”村民们笑老高在讲天方夜谭,老高却给村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这座电站按年产18万度电、年收入10万元来算,30年寿命就是300万元收入,比种什么、养什么都一劳永逸。

  2年间,老高从市财政局、当地政府各跑来40万的扶持款,借村头泰恒矿业公司的厂房建起了一座114千瓦的光伏电站,把发的电又卖回给泰恒矿业,收入全部反哺村民。

  如今村民们见到老高,都抢着看他手机上的锦浪云APP,那上面有着380块光伏板的发电量,还能嗅到太阳一出来就有钱的富裕味道。

  富裕是一步步创造来的。如果没有7年前老高和包头日报社为村民们建起的32座1920吨马铃薯储窖,如果没有5年前老高向镇政府争取130万元修通那条2.3公里的进村水泥路,今天的陈家渠村民压根不会跟着老高建电站。

同舟共济兴水利

 

整个采访过程持续了3个小时,我们被高文岗7年驻村事迹深深感动

  8月27日,老高来电称,村两个80多岁的留守老太最近总找他聊天,一个给他包来两根软中华,说是80岁过寿时儿女孝敬她的,好烟要给老高抽;一个给他包来拳头大的一把杂蒙花,让他炝锅吃。

  老高的一句玩笑,勾起了我一个多月前的记忆。老高带我到自然村缸房口巡村,半道被两个要水泥的村民截住,“老高,鸡窝塌了……”“老高,垒猪窝来半吨水泥。”

  村民的真贴心和不客气里,裹挟着对老高的依赖与信任,这份感情,是7年朝暮相守“腻”出来的,是7年同舟共济“拼”出来的。

  刚来陈家渠的时候,老高发现一件怪事,缸房口村民要驾着三轮、四轮车到新建村拉水喝,原来服役近50年的机电井被泥沙糊死了。缸房口村民的生活质量,用70多岁刘兰亭的话说,水都喝不上,别说富裕了。

  老高向社里求助,包头日报社立刻筹资10万元,包钢炼铁厂提供11台水泵,给陈家渠掏了12眼井。

  2016年10月,缸房口村10多个村民组成监工队,盯着几十年的老井掏出3吨多的淤泥、杂物,终于流出清亮亮的泉水,把堵在村民心口的泥疙瘩冲了个干净,也让陈家渠的水浇地从300亩扩大到1200亩,村民收入翻了翻。

  临别时,高文岗和当地的副书记执意要和我们在落日余晖中拍张告别照。再见陈家渠,带着满满的感动与收获,带着对包头日报人干事创业的自豪与信心

  解决完取水,又迎来治水。

  2018年7月19日,陈家渠遭遇山洪,老高第一次目睹洪水刮过的村庄。

  “怎么不让我死在里面?”89岁的五保户刘伯树被老高从洪水里背出来时,依然恋着他的土窑和颗粒无收的土地。

  “这下完了,吃西北风吧。”70多岁的村民齐老虎满眼凄凉。

  老高说,他不想再看到村民受灾时的无助。包头日报社2018年、2019年出资13万元,为陈家渠4个沿河自然村筑起了一道道防洪护堤。今年陈家渠又遭遇多场暴雨,村子、村民、土地、水井安然无恙。

  7月8日21时,离开陈家渠的时候,那条GPS定位的水洼路、那口5月份新打的井、那个垒鸡窝的老农、那部观测发电量的手机、那道守护村落的堤坝……汇集成近在眼前老高的白发、褶皱、笑声、自豪。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