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 草原上撒落的珍珠

2019-06-04 08:00:00 来源: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较量

比美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场景:茫茫戈壁被满天彩霞染得绯红,远处孤烟扶摇,八方万籁无声。侧耳倾听,银铃声声。远远望去,有一串黑点在晃动,近些,看到的是鼻孔里喷着粗气、背上载满货物的驼队。

在乌拉特后旗,上述画面屡见不鲜,而画中的主角就是我们——乌拉特后旗戈壁红驼。

紫红色的毛发、健美的身姿,有人说我比其他骆驼颜值高,但我觉得这不算啥。被纳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世界珍贵畜种,有“草原珍珠”的美称,我也不炫耀。我,是一只有故事的驼,你想了解吗?

我与乌拉特人的不解之缘

乌拉特后旗靠近中蒙边境,干旱少雨、地广人稀,却是我赖以生存的乐园。千百年来,我与乌拉特牧人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待我如亲人一般,将我视作“苍天赐予的神兽”。想知道我为啥备受尊崇?跟我来一段穿越之旅吧。

战国时期,乌拉特后旗是匈奴游牧之地。不同于内蒙古东北部大部分地区的水草丰美,砂砾石戈壁高原和沙丘戈壁沙地占了乌拉特后旗总面积的近七成,人畜生存殊为不易。

丝绸之路时期,乌拉特后旗成为蒙古草原通往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后勤古道、万里长城的最北驿站。此时,驼影出现了,驼铃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也打通了文明交流的隧道。明代之后,随着气候转寒、草场退化加剧,加之高强度的“烧荒”(指焚烧草场以抵御游牧民族进犯)破坏了这里脆弱的生态,我们悄然出现在这片逐渐荒漠化的土地上。

几百年来,我的祖先在荒漠中一代代地繁衍生存。我们成为牧人运输货物的好帮手,与他们休戚与共、不离不弃。

然而,就在二三十年前,随着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我们的数量一度急剧下降,这让牧民们着急万分。为了保护我们,乌拉特后旗制定出台了生态移民和退牧还草工程,积极开展我的选育基地、保护等项目建设,在让我的主人生活有保障的同时,尽快扭转我数量下降的局面,使养驼业逐年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功夫不负有心人。目前,我们家族成员已有5万峰,因我而设的保护繁殖基地也有5处,乌拉特后旗也因我有了“中国红驼之乡”的美誉。

因我而兴的产业蓬勃发展

有人曾担心我的数量的增长会伤及草原,后来有专家为我证明,草原和我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我是软蹄动物,不会轻易踩死植被,在觅食过程中还会踩踏鼠洞,减少鼠害。而且,我吃草不会连根拔起,地表的草经我啃食后,根系会加速生长,促进地表植被恢复。我的粪便能肥土,还有人专门研究我的粪便呢。

如今,游客走进乌拉特后旗草原,总能邂逅悠然其间的我。如果你以为我只会散步、吃草、卖萌,与游客拍照,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全身都是宝:绒毛纤维长、绒丝细、产量高,是上好的纺织原料;产出的奶粘而稠、脂肪球小,蛋白质、脂肪干物质含量比牛奶高,更符合人类的营养需要并利于吸收;肉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等成分,胆固醇含量低,是一种健康肉食。牧民充分发挥我的潜能,进行深加工,一批批产品销往外地甚至出口国外。

经过多年的努力,乌拉特后旗因我而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驼肉、驼奶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为促进红驼养殖科学化、草原保护合理化,牧民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联合,做大做强驼产业,走上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科学保护利用草原的道路。

我是一只有文化的驼

我是一只会“打仗”的驼。据说,很久以前,蒙古人与印度人交战,印度人骑豹子,蒙古人骑马,马见了豹子,还未交手就仓皇而逃。后来,蒙古人改骑我,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从那时起,人们知道我比普通骆驼反应灵活,更有力量、更善于奔跑。2005年,乌拉特后旗从蒙古国引进了驼球赛体育项目。在球场上,威武的我们前驱后驰,与驼球手们完美配合,完成一记记漂亮的进球,让观众们直呼过瘾,也丰富了牧人们的生活。2009年,乌拉特后旗被授予“驼球之乡”的称号;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冬天,乌拉特后旗都会为我举办文化旅游节,国内的游客、专家、摄影家都来一睹我的风采。

乌拉特系蒙古语,意思是“能工巧匠”,这点我能证明。在乌拉特后旗,与我相关连的民间活动精彩纷呈,比如公驼选美、搓毛绳、削鼻棍、剪驼毛、擀毡子,这些都包含和渗透了乌拉特地域文化的独特元素。以我为原型做出的毡艺、手工艺烙画、皮画、根雕等作品美轮美奂。

从濒临灭绝到蓬勃发展,从振兴产业到引领文化,我们一直在努力。未来,希望我们能依靠自身优势,持续打造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富民产业,在巴彦淖尔奏响绿色协调发展新乐章。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