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巴彦淖尔的世界级名片

2020-04-29 08:00:00 来源: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政府 作者:消息 责任编辑:康康 字号:T|T

总干二闸

干渠秋浇水充沛

总排干风景如画

三盛公水利枢纽

   北纬40度,以她的富庶、甜蜜和神秘,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深刻印记,人们称她为“地球的金项链”。祖国正北方的草原水城——巴彦淖尔,正是串联在这条黄金纬线上。勤劳勇敢的河套人,不负苍天赋予的自然禀赋,依黄河之滨、借自然之手、凭众人之力,造就了1100万亩水浇地的农耕奇迹。

  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与位于江南的淠史杭灌区、四川的都江堰灌区并列为中国三大灌区。2019年9月,在巴厘岛召开的第三届世界灌溉论坛和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0届执理会全体会议上,河套灌区被收录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唯一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人水和谐之典范

  八百里河套平原地处海拔1000多米的蒙古高原,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年降雨量仅有150~200毫米,而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3000毫米,年蒸发量是年降雨量的10~20倍。

  有人说,河套地区是地球内陆同一纬度线上的一片稀有绿洲。而这一切得益于河套地区得天独厚的引黄灌溉优势,得益于一代代河套人勤劳苦干、坚持不懈地去开发水利、兴修工程、垦田灌溉,故而才有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因此有人说:“水利兴,河套兴;水利亡,河套亡。”可以说,河套灌区的水利开发建设是世界范围内实现人水和谐的典范之作。

  战略之要地

  河套灌区位于我国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是古代保卫古都咸阳、长安安全的门户与屏障,是历代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文明与中原汉族农垦文明碰撞、交流、融汇的重要地区。这里地域辽阔、土地平坦肥沃,又可便利地引黄灌溉,因此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样一个干旱少雨的偏远地带,在历经无数次战乱破坏之后,移居此地勤劳智慧的河套人通过兴修水利、开荒垦殖,快速地重建家园,兴盛各业,稳定安居。多少年来,河套灌区在维护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平稳定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由于河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引黄灌溉优势,而且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只要稍加以水利开发建设便可获粮食丰收,因此,河套灌区在历朝历代中便成为那些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难民们向往的一方“人间乐土”。近代后,由于朝廷昏庸、官僚腐败、灾祸频发、列强入侵等原因,许多地区民不聊生,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大量逃荒难民,听闻“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纷纷向这里涌来,史称“走西口”。这些“走西口”的人在河套灌区内纷纷得以生存下来,现生活于河套灌区内的汉族群众都是“走西口”人的后代。

  人间之乐土

  新中国成立后,河套灌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58年11月,总干渠开挖。1959年,三盛公水利枢纽开工建设。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奋战,在磴口县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之间的黄河干流上,一座18道孔洞、全长325.84米的拦河大闸巍然耸立。自此,河套灌区无坝自流、多口引水的历史归于终结,揭开了亚洲最大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的新篇章。到1967年6月,总干渠土方开挖全线完工,通水至三湖河。年均约50亿方的黄河水经由灌区10.36万条、7级灌排渠(沟)道及河套水务集团供水管网的接力输送,日夜滋养着河套大地,为河套地区各行各业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和总干渠通水后,河套灌区内的各类水利工程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巴彦淖尔市陆续完成了农田水利配套、黄河堤防加固、排水改造等一系列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完成了灌排配套的第二次跨越,形成了密实的灌排工程体系。

  据统计,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及总干渠运行以来,河套灌区累计引用黄河水3000多亿立方米,其中改革开放40年来引黄用水量达1923亿立方米,灌区灌溉面积由547万亩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680万亩,到目前已形成近千万亩规模,牢牢夯实了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河套灌区粮食总产量由3亿公斤增加到31.3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1元增长到14476元。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