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三毛:割舍不断的乡愁之——调往盆地青工作记忆

2019-03-04 20:59:20 来源:清水河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九久 字号:T|T

  1993年4月6日摄于清水河县原盆地青乡政府后院。我于1992年1月份,由县土地管理局调往位于清水河县东部区的盆地青乡,那时,县辖14个乡镇,改革正是起步进行时,当时的县领导是吕景瑞同志,并分管农口工作,土地局长是李裕同志,我与另外8人是被按改革分流人员的名义,分流到乡镇去工作的,当时还是相当复杂的,谁下乡不下乡很难定个调,先是定调由年龄大的从上往下拨,意为保留年青工作力量?却遭到上了年纪的强烈反对,后来县里觉着不妥,阻力也大,又定一调:从年纪小的往上拨。无论定啥调子,都是阻力很大的,没人愿意下去,下乡意外着条件差,两地分居及交通的不便等因素。最后还是定调,从小的年纪往上拨,拨到了其中的我。我当然的心态是下乡也罢,不下也罢,顺其自然,服从组织分配,并认为“是金子,埋在哪儿也会闪闪发光,是料炭沙瓦瓦圪蛋终将会无光”。因我对改革分流到乡镇工作无异议,领导们首先争取我去选哪个乡镇工作的意见,我没有犹豫,我直选了东部区盆地青乡,为啥选盆地青乡呢?是有各方面因素考虑在内的……

  从地理情况看,盆地青是清水河水系的河流流经地,从清水河县城向东河槽走,一路走较为平整,土路坑坑洼洼,每逢下雨、下雪泥泞不堪,便道完全是顺着弯延的河流行走,中途过河涉水是常事,大约也得过十二、三道河流吧。东行13公里处,就是原杨家窑乡政府所在地,过了窑家窑乡政府再向东行,仍然是同样的土砂石路,那时候虽然没有现在的水泥路好走,但的确算是全县境内最好的县乡道路了,用不着吃力地愣爬山路,沿河而上,行至石峡口村,那时候有解放军驻地营房,为石峡口村增加了不少的活力。爬上一坐山包,便是著名的石峡口水库坝址,也是杨家窑乡、韭菜庄乡、盆地青三个乡的接壤分界点,也是盆地青乡政府辖区三岔河村委席麻沟村了,拐过几个大弯,栽下去便是摇林沟沟口与石峡口的连接部分,那时候,摇林沟水系山泉很大,从小摇林沟村和杈爬沟村西北山后的两股流出的山泉要比现在的全流经清水河的水系还要大,在大摇林沟村怀前汇合,清澈见底,咕咕连鸣,两岸乱石遍地,并无路可行,人们出行时,便是随着每年发洪水时形成的自然河道出行,所以也没有固定的行走路线。涉河,有时就得脱鞋、挽裤,到了冬天,更是难行,每当封河或解冻之时,更难过河,车被陷、被卡,人滑至冰窟窿里更是常事,可想自然条件的恶劣,尤其是天气不好出行更为糟糕。再往上行,还算可以了,进入宽阔的大川,便是大村落三岔河村、东西沟门村、盆地青乡政府所在地,全程48公里。

  因我在1983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农机局、农牧渔业局、土地管理局工作期间,经常下到各个乡各个村工作,对全县所辖14个乡镇的地理环境相当了解和熟悉,尤其是当地人的生存生活环境及民风民俗更是有很深的印象,西南部缺水,山大沟深,沿黄河一带,民众生活起居虽很相对干净,思想开放,却吃喝的常年是旱井水,山路也特别难行,非机动车所能及。喇嘛湾镇虽是我故乡所在地,但父母离开多年,虽有些叔伯两堂,毕竟还是不好行事,生怕给他们带来人情上的不便,再说,喇嘛湾地处黄河边,海拨低,到了夏天,热的不行,蚊子又多,那时,我很胖,热这一关,就很难过,综合各方因素,主要还是考虑是否能坐得起班车,交通费咋计划的花?那时我每月的工资是大约60多元吧,记的不太清了,反正,交通费是必须考虑的。

  最终,我选择了“紫气东来,河水清清朔源而上”之意,向东行罢。一个自行车就能解决的问题!

  我如愿以尝,选定了去盆地青乡工作,那时,妻子还哭了几次,顾虑乡下条件艰苦,两地分居,她又带孩子等负担加重,还顾虑说乡下工资也没保证,更顾虑的是胡思乱想了很多……罢罢罢,吃国家饭的,一切听从组织安排。起初,据说下乡工作人员是两年一轮换,两年头上即可抽回原单位工作(后来证实,我至今还在乡下工作,记得好象是2005年吧,时任土地局长高万华同志委托办公室一位女同给我打电话,征求意见,回县土地局工作,并进行调整,我放弃了)。在我几次的劝说下,她还是接受了这个现实,听天由命罢。我呢?心情还是挺好的,遇到困难闹心时,总是要往宽里想、往宽里看,“纵向看过去,横向比人生”是我至今的处世眼光,还有不如我的哩。

  到了新的岗位后工作,恰逢还是大冬天,东部区相对较冷,那时候我体胖,抗寒能力还行,坐了几次班车到乡里上班,一呆就是很长时间,交通不便,还得计划怎样去节约的花交通费,当时书记是我原来在农牧渔业局土地管理站一起工作过的李兰峰同志,很憨厚。乡长是白亮同志,虽不太惯熟,但却很有印象,他原是水利局水工队队长,个子很高,笑口常开,平易近人,让人感到亲切。

  两位领导热心地照顾了我,把我安排在相对较好的盆地青村委会,这里紧邻县乡道,离县城近些,离乡政府驻地更近,交通较为方便。

  随着寒冬逐渐退去,气温开始回暖,我便又骑上了在计划经济年代时,母亲在单位时手抓一个配额指标,买的一辆天津产女式“二八型链盒”自行车,脖子上挎上了国产的“珠江”牌单反式胶卷照相机,沿路就走就到各村去吼喊照相相来……从此,开始了“以工作在农村为重点,兼营养家糊口、业余经济创业为辅的思路”,并还干的挺有劲头,那几年,农村外流人口很少,各村人都很多,讨回外地的媳妇也多,四川、陕西、贵州、甘肃等籍的女人几乎村村都有,生儿生女衍生后代,思乡之情更甚,照相留影的村民还挺喜罕我,为我捧场的还真的不少,再加上中心小学、初中、高中等乡乡村村都有,为我用照相机谋生创业提供了很好的天地,一年下来,只要是人勤,连续奋斗,再加上我个性好、随和,思想活套,会套个进乎,留下个好的印象,拢络了了不起的好人脉,为我的业余创收助入了活力。

  在乡下那几年工作也确实很困难,乡政府财政不好,虽有个食堂,也是开开停停,及便开了,也是闽豆面,葫油一勺、葱花一撮、盐一把地将就着,一般除了乡里开会,平日都在外面各村,自寻个吃处,办公室人员、秘书们常住乡政府,他们也吃饭是如此,要不就是一袋方便面,要不就是出去到张三家或李四家蹭一顿,轮流一圈。虽乡政府附近有几个私人小饭馆,但也吃不起,想吃,就得去赊帐,赊下,又没有个时限去清帐,而我们包片的乡干部,收各种税费,包收到人、到村委,收起就能领到工资,收不起,就用自己的工资顶交,况且,发工资还按月发不了,有时还被挪用,弄得领导们经常为此头疼,当时的领导还得被迫去信用社以私人名义贷款,给众乡干部发工资。乡里那时没有一辆公车,部分人下乡大多是班车,下乡便是徒步,或借个三轮车,用管理费年终兑帐扣除。领导们都是一样的,贫富工作差基本不大。干劲确仍然十足,很团结、很协调、很互敬互爱……

  当我在乡下工作了几个月后,业余照相收入还挺可观,虽骑着自行车,穿着土地局工作时发的制服裤,裤子上屁股蛋儿的部位经常拧烂两个洞,春夏秋冬装包括“马裤呢”也难逃耐磨的特性,爱人经常用布块垫在里面,上缝纫机胡乱蹲一些线上去,打两块“补丁”……不久,有了第一桶挖的创业金,我掏了八百元,买了县医院刘宇飞的一辆二代幸福摩托车,不管它是几捣手车了,的确还能突突地发着冒烟……这一下子,我真的袅起来了,并邀请老同学、老同事、老友郭宝庆当教练数次,终于象一只燕子,风尘扑扑,土眉混眼穿行在位于清水河县东、南、北的7个乡镇各村,只要不误乡里的中心工作,一有时间就去业余照相相,挣几个养家糊口的钱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二年秋天,在爱人的鼓动和支持下,把二代摩托车卖掉,吐故纳新,又买了一辆崭新的幸福“250”摩托车,继续深入乡下,那几年,每逢过年,我都要大年初一早上,吃过饺子,去乡下转各村,一是给所到之村添了不少的欢快乐趣,说快板、拉家常,寡说一大筐,二是真的有不少进项,兜里有钱,动力彭湃,我终于成功了!

  1993年4月6日,我在盆地青乡里参加了全体乡干部1993年度全乡经济工作会议,散会后,时任盆地青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梁红运同志提出,要我为我所包村委会一班人照张合影,我很是高兴,并说:“我给大家免费照一张合影,一人洗一张,洗成7吋片,留个纪念”。

  咔嚓一声,这张合影就瞬间定格了,时间为:1993年4月6日,他们的名字为左起一排是:高二和(村委主任)、梁洪运(村委会支书)、杨先占(村委会会计)

  二排是,李官胜(沟掌村长)、罗芪(盆地青村长)、梁春凤(沟门西村长)、

  三排是:段二小(盆地青村长)、梁兵(沟门村长),李成兵(包村委干部)

  这就是我去盆地青乡工作时包第一个村委会时与之工作的同志们,当2017年农历腊月进入2018倒计时的时候,我在整理家什之时,又看到了这张照片,思绪把我引回到了那年那月的时光记忆中,又想起了他们和我下乡的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