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服饰鲜艳边走边唱边舞 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2019-04-27 13:24:51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的基础上,吸取了河北的莲花落,并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等演变而成。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近300年的历史,艺人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嘉庆末年。二人转在历史曾形成东、西、南、北四个流派。清后期和民国初年出现“闯关东”大潮,大批山东、河北人进入东北,“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的二人转就是“闯关东”的人从关内外带至关外的。

  二人转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开鲁民间,通常把二人转演员称呼为“唱二人转的”,这可能与当时二人转演员出身有关。他们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穷庄稼人,“半农半艺”,农忙种地,农闲卖艺。

  唱二人转的一般都是家族式组合的班子,父子、兄弟、后来有了女演员,夫妻同台演出。少则三四人,多则十几个人就可以临时搭个班子出去演唱。

  开鲁唱二人转的演员艺术流派属南路,受大秧歌影响,善耍扇子,歌舞并重。但也受西路的影响较大,唱腔讲究有板有眼,赶板夺字。俗谚说二人转是“南靠浪,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唱二人转的语言泼辣,身段优美。他们表演的曲目戏路很宽,如《锔大缸》、《洪月娥做梦》、《王二姐思夫》、《杨八姐游春》等。曲目主要来源戏曲、小说、评书、鼓词和民间传说故事,大都是反映百姓喜闻乐见的古代英雄好汉、男女爱情和忠孝节义故事,高亢优美的歌唱,风趣通俗的大实话道白、粗犷俏丽的舞姿,活泼诙谐的表演,令人眼花缭乱的绝技,使观众如醉如痴。二人转每到一地演出,附近居民赶车骑马、接姑娘约亲友如潮涌至。俗话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有的人跟着二人转班子转场,追出几个村子去看。据闻,有的大姑娘成了当时的“追星族”,看着看着,就跟上二人转班子走了,不但与唱二人转的名角缔结婚姻,并且学戏下海,与郎君组成了“一副架”(二人转一旦一丑,同台演出)。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