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来河传说:铸就奈曼文化之魂 谱写奈曼文化之歌

2019-05-05 20:47:57 来源:《小康》•中国小康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王靖羽 字号:T|T

  中国小康网 河流,土地的血脉,生命的源泉;河流,文明的根基,民族的摇篮!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告诉我们,人类文明与水有着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密切关联。“生命•河流•文明”,一首波澜壮阔的协奏曲,让人们产生无限的历史遐想。

  在燕山余脉东北段的努鲁尔虎山北麓,就有一条曲折蜿蜒的古老河流,穿过峰峦密集的山群,跨过沟壑纵横的土梁,一路向东北平原流淌,注入长泊(今义隆永镇大东沟至大沁他拉镇的西湖一带),流过科尔沁沙地,淤积了千里沃野,孕育了古老文明,汇辽河南下海洋,这条河就是教来河。

  教来河,属西辽河水系,辽金及清代前期称“遥剌河”(遥剌,蒙古语“鹰,海东青亦称海青”)、海青河”,清代中后期称“那拉特河”(那拉特,蒙古语“太阳升起的地方”),清代以后人们将“遥剌河”发音讹变为“教来河”,至今沿河还有叫遥剌甸子、遥剌营子的村落。敖汉境内的教来河上游也称“巴奚里河”、“领河”。教来河发源于努鲁尔虎山北麓的赤峰市敖汉旗金厂沟梁镇西部老梁,流经贝子府、牛古吐乡敖吉与另一起源于丰收乡娄子山北麓支流汇合,继续东北流,在下洼镇与源于宝国吐乡东新地支流汇合后进入奈曼旗义隆永镇境,继续东北流直至明仁苏木境内汇入西辽河。教来河全长270公里,其中敖汉境150公里,奈曼境内120公里,流域面积2550平方公里。

  教来河,母亲河,她哺育了两岸的生灵,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中国古文化遗址看西辽河流域,西辽河流域的古遗址看教来河沿岸,这是近代考古学家的共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国文明形成与早期成长阶段的技巧和经济研究”课题的子项目——“中华人类史前聚落形态”考古研究就是在教来河流域中游启动的。红山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席永杰介绍,在“野蛮”与“文明”之交这种特定社会形态里,中心是由“自然状态”形成的,而不是人文因素决定的。某种古文化先民最集中、人口众多的地区,就是最强大的部落生息之地,就是该种古文化的中心和该部落联盟的首领所在。红山文化遗址遍布西辽河流域,最密集处是教来河两岸,这种情况是邻近地区无可比拟的。因此说,教来河就是一条母亲河,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起源地,红山文化部落联盟的中心,是紫蒙之野,颛顼之墟,帝喾故土。

  教来河主流和支流所分布的4000年前至8000年前的古遗址有近千处,其中奈曼义隆永遗址就属兴隆洼文化遗址。一万年以前,在这条河的流域就有人类活动。大地隆起的台地上,遍布了古代先民的居住遗址。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黍和粟碳化颗粒,证明跨欧亚大陆旱作农耕文化在这里开始、延续和扩展;距今约6500年的赵宝沟文化,是我国目前北方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高层次的文化类型,出土的大量文物中,陶器纹饰,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龙凤形象之一,从而把华夏民族对龙有崇拜大大向前推移了一步,因此有专家认为“西辽河流域是龙的故乡”;距今5500年的红山文化、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都默默地再现出远去了的先人们蹒跚的生活足迹。布谷先生曾推论:“在红山文化的鼎盛期,‘红山古国’就已经萌芽,其中心就在今之教来河中中上游两岸。经过一千多年的发扬光大,契玄王统御的古国更加强大,到了相士时期,他们以五千年的文化为依托,凭仗青铜器的威风,南下中原,先后占领了今之河北、山东和河南的部分土地,是之谓商国”。从中可知,教来河流域是上古北方炎帝、玄王、黄帝、夏禹四大群体之一的玄王部落中心地。

  岁月长河步入战国时代,王侯割据,烽烟蔽日,教来河曾一度被燕长城拦腰截断,分而割据。隋唐,契丹镔戈铁马,在教来河流域龙兴,契丹八部的日连部、奇首部就以河为界,活动在教来河南北两岸。耶律阿保机于902年在教来河与老哈河之间建了龙化州城和开教寺,907年称王,916年在龙化州金铃岗燔柴告天,开创了契丹封建王朝。檀渊之盟后,辽帝每年在教来河与老哈河之间的广平淀,亦称柳林淀、藕丝淀、白马淀坐冬、议政、讲武,接受北宋、高丽、女真、日本等使臣纳贡、祝寿、贺正旦。仅北宋就有苏颂、刘跂、韩琦、苏辙、彭汝砺、包拯等二十多位宰相曾沿教来河北上使辽,留下了数十首壮美诗篇,记述了使辽的艰辛与感慨,以及对北宋边疆和平的期望与愿景,也真实记录了广平淀冬捺钵的场面。大辽200多年,辽帝还曾多次在教来河中游的长泊又称长泺春捺钵,《武经总要•北蕃地理》记,“长泊,周围二百里,泊多野鹅鸭,戎主射猎之所。道出中京之北四日程,经榆林馆、饥鸟馆、香山子馆,东北即长泊。”宋朝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一亦记载:“宋大中祥符六年,契丹开泰二年(1013年)九月,翰林学士晁迥等使还,言始到长泊,泊多野鹅鸭,辽主(圣宗)射猎,领帐下骑,击扁鼓,绕泊,惊鹅鸭飞起,乃纵海东青击之,或亲射焉。辽人皆佩金玉錘,号杀鹅杀鸭錘。每初获,即拔毛插之。以鼓为坐,遂纵饮,最以此为乐。”晁迥是宋人,他亲眼看到的辽主(圣宗)春捺钵的情形,与《辽史》中的记述完全一致。而南宋的大词人姜夔更是以诗歌的形式,对辽主(圣宗)“春捺钵”时海东青捕猎天鹅有着更为艺术的反映。《白石道人集》卷上《契丹歌》云:“平沙软草天鹅肥,契丹千骑晓打围。皂旗低昂围逐急。惊作羊角凌空飞。海中健鹘健如许,鞴上风声看一击。万里奔追不可知,刬见纷纷落毛羽。”辽代宫廷乐曲《海青拿天鹅》就是根据《契丹歌》所描述春捺钵情景所作。清代康熙、乾隆东巡,也曾经由教来河中上游北行。清乾隆年间,朝廷放垦,大批汉人从关内流入,教来河流域的游牧被农耕所取代,手工业、商业渐兴。唱响世界的《诺恩吉雅》歌词中的“海青河”就是“遥剌河”,即今天的教来河。

  教来河,不仅是奈曼和敖汉人的母亲河,更是一条倍受崇敬的圣河。古代蒙古人崇拜自然,山水祭祀经过了漫长的岁月。蒙古人还相信水的主人是龙是蛇。蒙古人的传说中,奈曼旗那拉特河(教来河)的主人是独眼盲黑龙王,塔日根诺尔(奈曼西湖,辽代称长泊)的主人是缠白菜的花纹蛇。提起那拉特河的主人独眼盲黑龙王,还有一段传说。

相关推荐


解读中国 关注民生 引领休闲
扫码关注中国小康网公众号
ID:chxk365
返回顶部